简体 繁体

渔业节能减排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内动态
福建省鳗鱼节能减排健康养殖项目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渔机所    发布日期:2010-04-01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鳗鱼可控生态精养技术”由福州大学应用生态实验室袁重桂博士主持研发,自2008年起,全国鳗工委、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积极参与,在龙岩市共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渔业节能减排研究-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

1、技术路线

利用设施渔业与生态渔业的结合,通过改造传统鳗鲡精养鱼池,改变增氧、排污方式,用物理、生物的方法调控环境生态因子,形成“养殖动物—浮游生物—微生物”良性循环,实现可控生态的养殖模式,减少污染、用药的技术路线。

2、试验成效

二个阶段的试验成效:(1)约存活949000尾,存活率达到98.74%,较往年至少提高10个点;(2)全程养殖较往年节水达到70%以上,节电40%;(3)全程养殖较往年节约用药达到65%以上;(4)养殖周期较往年至少缩短20%。

3、全省推广情况

目前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和微孔增氧技术在龙岩、三明、南平以及福州的福清、长乐等地得到推广普及,微孔增氧+增氧机比单纯使用增氧机能节电40%左右。养鳗场安装使用微孔增氧技术的积极性很高,今年9月份至现在,至少有30家鳗场安装使用微孔增氧装置,每年将可节约电费约200万元。同时,今年以来,长乐、福清、南平等地全面推广微生态制剂,在水泥池精养、土池养鳗中的使用,好的精养鳗场使用后,节约换水量可在70%以上,改善了养殖水生态环境,减少了养殖用药,效果显著。

课题组还开展微环流技术在鳗鱼池塘养殖上试验,探讨鳗鱼养殖密度与耕水机+增氧机最佳新模式 ;试点单位福建省建瓯市龙源实业有限公司,每口5亩安装1台25瓦的环流装置(又名耕水机),并配1.5KW增氧机一台,每个池中央设置排污口,安装新型排污装置器,通过在排污方式上的革新,把池底点排污改为面排污,亩产从原有1.31吨/亩提高到2.15吨/亩。

4、体会与问题

体会:(1)调控水质是关键。对水质的调控,主要是维持稳定的水体生态,培养建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分解微生物” 稳定的、多样性的水中生物结构。养殖过程中,常检测鳗池的溶解氧等水环境主要因子,改进生产操作。(2)池塘改造是根本。“养鱼先养水”。为有效培养水质,将“沙保土”的塘底全部改成锅状水泥底,便于吸排沉淀物。通过吸排沉淀物,培养藻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维护稳定的水体生态,既可大量减少用水,又能减少病害的发生。(3)溶氧充足是保障。“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突出水质是养殖的第一要素,溶氧量多寡是衡量养殖生态的最重要指标。为保证水的溶氧量,项目组引进“微孔增氧新技术”,结合水车式增氧,形成循环、集排污、增氧,达到节水、节能、节省成本的综合效果。

问题:(1)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在鳗鱼上的应用还属于试验示范阶段,技术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指环虫,脱粘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排污水的合理处理,生态的可控因子的变化规律等。鳗鱼精养养殖者长期以来习惯了大换水、大用药,接受新技术还要有个过程;(2)近年来我国鳗鱼价格低迷,养殖效益低,影响了对新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2009年12月)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