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渔业节能减排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内动态
工厂化养成技术助推圆斑星鲽“游”向产业化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渔机所    发布日期:2015-02-13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民谚中的“春花秋鳎”的“花”即“花斑宝”,也就是圆斑星鲽,在濒临灭绝的时候首次实现了人工养殖。近日,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的“圆斑星鲽工厂化养成技术研发”进行了结题验收。该成果建立了包括原种保存、营养需求、饵料投喂、病害防治、越冬度夏、体色调控等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圆斑星鲽养成技术体系,工厂化示范养成商品鱼5.3万尾,平均体重1400/尾,体色正常率达82%,养成成活率达91%,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参考。

目前,自然海域捕获的圆斑星鲽鱼销售价格为280/公斤,预计养殖商品鱼市场价格在160200/公斤。按照整个市场需求 1000万公斤,160/公斤来计算的话,整个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6亿元。不仅将促进海水养殖品种的升级换代,同时也将为产业和企业带来高值的经济效益。

首次育苗超过5万尾

“一直以来,国内很多人想要突破圆斑星鲽的苗种繁育技术,但始终未果。野生亲鱼的数量日益减少成为技术突破的一大限制瓶颈,圆斑星鲽的卵子受精率较低也是一大技术难题。”黄海水产研究所生态室副研究员刘长琳告诉记者,“此外,一般的鲆鲽鱼类每公斤受精卵约有100万粒,圆斑星鲽每公斤不到30万粒,所以圆斑星鲽的生殖力也相对较弱。”

2004年前后,很多人意识到圆斑星鲽的市场价值,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到研发当中,但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直到201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山东科合海洋高技术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突破育苗技术,成功育出10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超过5万尾鱼苗,在当时的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项目组针对圆斑星鲽的特性,经过科研攻关,利用稀疏密度、增加流水量、添加投喂免疫制剂的方法,使圆斑星鲽在夏季不使用制冷机的情况下,在自然海水中能够安全度夏,从而扩大了其推广的养殖范围。建立了圆斑星鲽饵料投喂、病害防治、越冬度夏、体色调控等技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圆斑星鲽工厂化养成技术工艺,为海水养殖提供了一个养殖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丰富了我国海水养殖品种多样性,从而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变身”生鱼片出口日韩

目前,工厂化养殖的圆斑星鲽平均规格为28两,大的5斤左右。“预计2015年育苗将超过50万尾,养殖企业再经12年培育后就可以市场供应2斤以上的商品鱼。

作为北方传统名贵珍稀鱼种,圆斑星鲽的产业化将为国内海水养殖业开辟一条新出路。除了内销之外,出口也是圆斑星鲽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黑头等,这些鱼都不适合做生鱼片。我们打算联合企业将圆斑星鲽加工成生鱼片,销往日韩市场。”刘长琳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日韩都想突破圆斑星鲽的人工繁育技术,所以他们对圆斑星鲽的市场需求很旺盛。目前来看,圆斑星鲽加工成生鱼片后的价格要高出三文鱼的市场价,在市场推广的起步初期,我们想以高端消费打开市场缺口。”

鱼类养殖品种添“新人”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自20世纪90年代初陆基工厂化养殖及网箱养殖成功后,掀起了以海洋鱼类养殖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然而,快速发展的海水鱼类养殖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北方近海鱼类养殖种类主要是大菱鲆和牙鲆,面临老的养殖品种病害频发、品质下降等问题,最近几年北方沿海鱼类养殖车间部分闲置,造成了养殖设施的浪费,急需新的优良养殖品种。

圆斑星鲽是“振兴”海水养殖业的首选新品种之一。“圆斑星鲽个体较大,生长速度快,体色美观漂亮,肉质细嫩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圆斑星鲽适应性、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可以开展工厂化和网箱养殖,养殖模式多样化。”刘长琳表示,“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我国的圆斑星鲽资源已濒临绝迹边缘,自然海区已多年难觅踪迹。随着人们对圆斑星鲽的关注以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的突破和工厂化养成技术工艺的完善,圆斑星鲽有望成为鲆鲽类又一重要养殖品种,市场前景不可小觑。”

“虽然项目组建立了完善的圆斑星鲽工厂化养殖技术体系,但圆斑星鲽推广养殖规模较小,池塘和网箱养殖模式还未建立,养殖产业还未形成。”刘长琳告诉记者,“下一步,项目组将以圆斑星鲽产业化推广作为重点,尽快建立池塘、网箱与车间接力养殖模式,创建国家级原良种场,促进圆斑星鲽养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青岛财经网   原题:圆斑星鲽首次“游”向产业化 )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