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渔业节能减排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内动态
人民日报:保护渔业资源不仅靠"养"还要有针对性"放"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渔机所    发布日期:2016-04-22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月20日夜,海南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海上月圆,微风不腥。

“这段时间,近海的鱼比较多。”38岁的渔民吴传温说。

为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我国自1999年起在南海实施伏季休渔政策——每年5月16日12时至8月1日12时,除单层刺网、钓业外禁止其他所有捕捞作业。还有25天就要“船进港、证集中、网封存、人上岸”了,这段时间吴传温等渔民特别忙。

渔民靠海吃饭,鱼类要休养生息,大家都赞成伏季休渔

捕鱼是个辛苦活,吴传温夫妇守着一艘12.08米的小木船,凌晨出海、下午归港。

“渔民都是靠海吃饭的。到了夏季,鱼类要休养生息,所以我们一直都赞成伏季休渔。”吴传温说。

吴传温告诉记者,渔民打鱼,有一些规矩必须要遵守——不能用三层网,不能用灯光捕鱼,“三层网一拖动,小鱼苗就死了;灯光捕鱼虽然捕得多,但时间久了,灯光捕鱼的海面就找不到鱼了。尽管海洋渔业部门会来检查网合不合规范,但到了海上全凭自觉。”

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捕捞强度过大,主要经济鱼类大量减少,很多渔民多年前就纷纷呼吁要控制捕捞强度、实施伏季休渔。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章华忠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近海鱼类,三亚还专门出台了严禁3海里捕捞管理规定。吴传温的小船,最近也要到十几海里以外打鱼。

海洋生态好不好,海边生活的人最知道

南海渔民,往往一眼就能认出来,一样是风吹日晒形成的黑,但黑的都是发亮的,那是汗水常年浸润的油光。他们看着海时,不仅是对鱼的专注,更是对海的热爱。

“我在海上生活了快20年,特别能理解‘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吴传温说,“你看我的船虽然小,可是用的网都是6厘米以上的网目,这样打的鱼,至少都是1斤以上的,又赚钱,又不伤害渔业资源。”

海洋生态好不好,生活在海边的人最知道。在崖州中心渔港建成之前,吴传温的船停靠过的大渔港属三亚港,港口在市中心,渔港避风水域小,夏秋淡季每月有300—600艘渔船进出,冬春旺渔季节每月有500—800艘渔船避风,强台风季节会有1300—2000艘渔船进港避风。船多,港口老旧,交易频繁,缺乏基本的排污条件和垃圾处理条件,将周边海域都污染了。

为此,三亚启动崖州中心渔港项目,2014年起,三亚港客运、货运和渔港“三港”加速分离。渔港项目负责人王旭告诉记者,渔港规划港区用地1300亩、水域1400亩,可停泊500—800艘渔船,按最严格的环境评估要求建成。而《三亚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年—2020年)则严格划定了包括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在内的6个一类海洋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施不一样的保护。

保护渔业资源,不仅靠“养”,还要有针对性地“放”

“没有干净的海,就没有美丽的三亚。”三亚市委书记张琦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和丰富渔业资源,三亚市近年来大力开展海洋牧场建设。

2011年起,三亚市相继启动了红塘湾、蜈支洲岛和大东海海洋牧场的建设工作,已完成投资2400万元,建设投放礁体2.3万空立方,钢质船型礁10艘。这个春天,在蜈支洲岛鱼礁区,可以看见礁体上海洋生物大量附着。经专家定期监测,鱼礁区鱼类增加30%左右。

章华忠说,南海海洋结构比其他海域更复杂,在南海建海洋牧场时间更长、投入更大,对鱼群的种类丰富和保护有积极意义。

保护渔业资源,不仅靠“养”,还要有针对性地“放”。农业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及三亚市等各方连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各种鱼、虾、贝苗,海洋保护动物等。仅2009年一次活动,就放流红鳍笛鲷苗100万尾、紫红笛鲷苗40万尾、斑节对虾苗500万尾、珍珠贝15万个、华贵扇贝50万个。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