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也是“深海科技”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传统鱼排、围网养殖到重力式深水网箱,再到逐渐配置了智能化装备,从“一两个人管几万尾鱼”到“十个人管百万尾鱼”,广东的金鲳鱼养殖设备经历多次变革,从早期的近岸鱼排、池塘养殖到深水网箱养殖,再到智能化装备加持,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现代化养殖的华丽转身,提升了养殖产量和抗风险能力,还带动了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产业链延伸。未来,随着设施化养殖装备的普及,这条身披金光的海水鱼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木排养殖时期
因过度扩张导致近海养殖效益下降
作为南方海洋主要的经济养殖鱼类,金鲳鱼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适应大水体养殖,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其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养殖则在2000年之后。
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粤西地区就开始零星养殖金鲳鱼,主要依赖捕捞天然鱼苗进行养殖。当时,海湾内港鱼排网箱为金鲳鱼养殖的主流模式,该模式的优势显著,可借助内港当屏障抵挡台风和海浪,并且因造价相对低廉、投饵方便、管理成本低受到养殖户喜爱。
阳江市鸿运海水种苗繁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运种苗”)是广东的老牌水产企业,也是主要保有金鲳鱼亲鱼的企业之一,其技术工程师彭俊耀在海边长大,作为八零后,他一路目睹金鲳鱼养殖方式的变化。那时的海水养殖一直集中在近海港湾15米之内的浅水区,受限于空间、流水速度和供氧条件等因素,养殖周期较长。后随着近岸鱼排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内港鱼排及浮排式网箱密集,近岸水质进一步遭到污染,养殖出现病害,风险日益加大,效益也逐步下降。更有部分鱼排已占领航道影响航道安全。
行业也逐渐摸索新的养殖方式,比如池塘养殖,该模式周期短、成本低,但池塘养殖金鲳鱼放养密度低、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必须混养其他品种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所占体量并不大。
又因为金鲳鱼游泳行为活跃,运动量大,相对于其他常规养殖鱼类而言,其耗氧率和窒息点均相对较高,因而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很高,更适应大水体。在池塘还养殖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能低于5mg/L,当溶解氧低于3.0mg/L时,正常摄食将受到影响,因此若要塘养金鲳鱼,需密切关注氧气是否充足。
引入深水网箱技术
养殖周期至少缩短30%
2003年,金鲳鱼人工育苗技术在海南获得成功,利用土池生态培育育苗的方法,每年能育苗500万尾以上,彻底解决了种苗供应的难题,育苗价格大幅度降低,推至广东等地之后,有效推动了金鲳鱼养殖在南方地区的发展。
那时,深水网箱也逐步进入了渔民的视野。深圳深水网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会明曾介绍,深水网箱养鱼技术最早由挪威人发明,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引进这一技术。当时,广东启动“广东省科技兴海项目——深水抗风浪深水网箱研制”项目,进行深水网箱的研制。深水抗风流网箱水体空间大,有利于鱼活动,可以安置在外海水质好远离密集养殖区,可抗大风浪,病害相对较少,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的,其出现后逐渐受到有实力有资金养殖户的关注。
作为广东省海洋渔业跨县集群产业园(阳江市)的其中一员,鸿运种苗在主营海水种苗繁育之外,也有近20口90米周长的深水网箱进行金鲳鱼养殖。彭俊耀表示,相对内湾养殖,外海养金鲳鱼长得更快,因为可摄食的营养物质更多,“与传统木排相比,深水网箱养殖金鲳鱼上市时间短了很多,按养至同等上市规格看,深水网箱养殖周期较传统模式至少缩短30%。如果木排要八个月,深水网箱差不多六个月就能上市了。”
“广东阳江金鲳鱼的投苗时间多为每年阳历的4月份,水温稳定在23℃以上投苗最好。”彭俊耀表示,按照海域状况,海陵岛的金鲳鱼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投苗,5-6月份最多,一直到7-8月,每年养殖两造,每个网箱一造产量约5万公斤。
智能化管理
十个人可管百万尾鱼
随着深海养殖技术的成熟,金鲳鱼价格也转向平价实惠,这让它成为了家庭日常菜单的常客,畅销沿海地区,还逐渐走进了内陆城市,走出国门,走上全世界人民的餐桌。彭俊耀对此表示,目前金鲳鱼已经逐渐成为“民生鱼”,销售体量大,它的养殖技术、饲料、加工和销售也比较成熟。
彭俊耀指出,对了保证养殖效益,要养好金鲳鱼养殖环境、养殖条件固然重要,但好的管理水平更不能缺少,这体现在优质苗种、饲料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上市时机的把握上。
金鲳鱼养殖的固定成本包括网箱建设、渔网投入,以及人员费用,而变动成本包括苗种成本和饲料成本。由于南海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考虑到台风的影响,金鲳鱼的养殖需要结合市场行情进行趋势分析,结合气象预测,在台风到来之前把鱼出掉,规避一定的风险,而这就意味需要培育成熟的市场,一年之中都有需求,养殖户就可以分批次养殖和分批上市。
作为90后渔业人,广东鸿逸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小威从小目睹父辈的水产养殖方式,毕业之后将所学的管理学知识用到金鲳鱼的管理中来。他用制度提升管理效率,把人员分组分单元管理,设置了投料、换网、洗网、后勤等组别,以每个单元的利润作为考核依据,设置赏罚制度,提升团队的积极性。
在过去传统木排养殖时代,生产以人力劳作为主,加上没有设备辅助,海上工作十分受限。梁小威采用技术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配置了活鱼运输船、专业吊网船等配套设备,并引进了引进智能化装置通过监控实时了解投料情况、金鲳鱼生长情况。“现在我们换网最快的时候一天能换9个100米周长的重力式网箱,如果是用传统的方式换,一天只能换3~4个。”
彭俊耀对此也表示,只算喂料的话,深水网箱相对于传统木排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前1~2个人只能管几万尾鱼,现在一个人就能喂几十万尾鱼,算上换网及其他工作,也可以实现十个人养百万尾鱼,人力至少节约了50%。
梁小威养殖及收购的金鲳鱼主要以活鱼销售为主,年销量上千万斤,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福建,还有部分出口供给海外,最远卖到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为此,他还在今年新购置了长55.39米、宽9.3米、高4.6米的活鱼运输船,这也是目前阳江最大的活鱼运输船,船已于3月13日下水。他表示,有了运输船,无论是买苗、活鱼销售还是养殖转移都更加便利。
规模化推进
广东预计新增6500个深水网箱
从金鲳鱼的养殖设备变化可以看出, 我国的海水养殖正逐渐从近海向深远海迈进,这不仅是践行“ 大食物观” 的必然趋势, 也提高了海上养殖效率, 减少了对近海生态的破坏;而随着深远海网箱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单个网箱的养殖容量大幅提高, 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低;通过引入自动投饵、水质监控、智能管控等技术,更促使了行业往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为推行深水网箱模式,相关部门在不同时期都对此进行资金补贴。近年来,广东出台《广东省深远海养殖设施设备补助实施方案》(粤农农规〔2024〕12号),对新建成的深远海养殖设施设备的主体进行数额不菲资金补贴,其中给重力式深水网箱的补贴是不超过总造价的30%。尽管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申请补贴的门槛较高,审核流程比较严格,但深水网箱养殖仍成为了当前金鲳鱼养殖的主要方式。根据相关统计,当前,金鲳鱼的深水网箱约占养殖总产量八九成。
今年,《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链条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近海传统网箱养殖“木改塑”转型升级,清理海上违规养殖7万亩以上,升级改造近岸养殖设施3万亩以上。加快远海抗风浪新型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布局,大型养殖平台数量实现翻一番。
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相关估计,到2025年底,全省将建成桁架类数量将达28个(自2023年至2026年,桁架类网箱数量每年翻一番)、养殖工船3艘、重力式深水网箱近6500个;着力建设共富集聚区,建立健全“大渔带小渔”联农带农机制,打造功能齐备、“拎包入住”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共富集聚发展区。
对此,彭俊耀和梁小威都指出,“单打独斗”已经不那么适应目前的趋势,必须要抱团取暖,整合产业链资源,取长补短才能发展好产业,对此他们理念一致,彭俊耀目前部分成品鱼,也交由梁小威进行销售,着力寻求合作共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