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践行大食物观 科技支撑渔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日期:2024-09-27 14:19    字体大小:【大】【中】【小】

广阔的海洋是巨大的“蓝色粮仓”,是构建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满足人民群众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围绕海水养殖生物育种技术和优良新品种开展持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为我国东南沿海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食品可持续供给提供了坚实的良种支撑。

汇聚优势科技力量,构筑高水平水产种业创新平台。一是汇聚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的水产种业优势研发队伍,与宁德市水产企业联合共建,率先组建水产种业领域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二是健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利用体系。依托东南沿海丰富的海洋种质资源,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鲍鱼、大黄鱼、海带和紫菜等活体种质资源库,建立了系列种质资源遗传评价技术,为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奠定宽厚的种质基础。三是加强现代化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培育现代水产种业企业。与全国13家水产养殖和种业阵型企业建立稳固的联合育种计划,拥有良好育种基础设施,构建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育种研发基地”三位一体的种质创新平台体系;实验室的5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产业一线开展良种推广和培训,让新品种快速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突破水产育种新技术,面向产业需求持续创新。一是加快育种技术创新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黄鱼“宁芯”、皱纹盘鲍“鲍芯”系列基因组育种芯片,发明了耐高温、食物转化率、寄生虫抗性等10余项表型精准测评技术和装置,全面建立主导养殖对象的高效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二是利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出多个优良新品系,大黄鱼抗刺激隐核虫新品系成活率提高了49.3%,鲍鱼高食物转化率新品系性状提高了16.1%。三是在基因编辑、细胞工程和智能化育种等前沿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建立了成熟的鲍鱼和大黄鱼三倍体制种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

创制重大良种,破解产业“卡脖子”问题。一是创制出性状优异的大黄鱼、鲍鱼、海带、紫菜和对虾等国审水产新品种15个并实现产业化,多个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等,为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种源支撑。二是聚焦重大良种资源开发,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绿盘鲍,打破国内高价值大规格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同时催生国产溏心干鲍和鲍鱼珍珠两个全新产业,良种覆盖率超过70%,创造产值500多亿。三是加快培育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适养品种。适宜深水网箱模式的大黄鱼抗流新品系选育已取得突破;海带抗逆和耐高温新品种助推南方海带产量快速攀升并超过北方传统产区,催生多营养层级的海洋牧场综合养殖模式。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