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熟市打造现代渔业助力乡村振兴,以打造水产龙头企业为抓手,以渔业绿色发展为主线,统筹谋划、加大投入、重点推进,健康生态渔业向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在常熟市农业农村局“三项举措”大力扶持下,常熟市涌现出大批水产企业,为常熟河蟹产业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推动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一、助力基础设施提升
全市以沙家浜镇2020年阳澄湖及周边地区养殖池塘整治为先行示范,市农业农村局加强组织协调与督察指导,加大池塘高标准改造工程、后续运营与维护管理力度,将“三池两坝”养殖尾水作为重点工程,突出尾水循环利用理念,引导龙头企业生态养殖转型,主动担负起保护环境的应有责任。
助推龙头企业建设智慧渔场,引进智能化养殖设施,通过建立池塘尾水分级净化监测系统、养殖水体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水产品溯源系统、增氧设施控制系统、安防系统以及养殖智能机械化设备(无人投饵船、无人投饵机、电动输草机、微孔增氧设备等),实现省时、省工及提高效率实现池塘标准化生产,达到减少劳动力、产品可追溯化、增加产值效益等效果。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带动本地龙头企业由第一产业迈向第三产业发展转型,打造企业自身“蟹文化”,通过文化输出让游客了解蟹、喜欢蟹、真正爱上蟹,激发消费欲望。目前已建成的湖强文化展示中心和长虹的蟹文化馆创新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以最真实的生产现场展示整体公司的品牌形象。
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为进一步扩大新品种覆盖率,常熟市政府发布相关政策对引进河蟹新品种“长江一号”“长江二号”进行价格补贴,2022年全市推广面积达5800亩,并对所有龙头企业采取统一制定养殖标准、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规划苗种投放、统一溯源质量监管“四个统一”的措施,保障本地河蟹品牌建立,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动水产龙头企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农科所、常熟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快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过程,在养殖尾水分级净化处理、河蟹深加工技术、伊乐藻栽种技术等课题上初见成效,切实推进渔业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开展新技术研发方面,市水产站针对发酵玉米生产规范、河蟹深加工、梨形环棱螺规模化繁育等领域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应用型成果,通过企业基地的实际运用与推广,2022年基地河蟹养殖产量及品质均有明显提升,为企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示范新技术新模式
在近几年推广河蟹“863”生态养殖模式基础上,常熟探索出“1258”河蟹养殖模式并实现全市推广。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千亩池塘的生产实践下,平均亩产提高至100公斤以上,河蟹品质也有较大提升,亩利润超8000元。
随着销售体量的增长,龙头企业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助推下积极成立产业化联合体,纷纷采用“公司+农户+养殖基地”组织形式,创新探索一系列联农带农发展模式,长期和周边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与养殖户深入交流,抱团发展,技术共享。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带动周边千余养殖户,涉及养殖水面20000亩以上,户均增加年收入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