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山东省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发布日期:2019-07-29 13:48    字体大小:【大】【中】【小】

今年2月15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性文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山东省发展实际,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把握住走在前列和打造齐鲁样板目标定位,需要我们对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发展策略和路径建议。

一、产业符合社会需求

政策有力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养捕并举”的指导思想,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水产养殖社会作用视同于渔业捕捞。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编制长期规划的意见》中谈到,“看起来应该以养殖为主,把各种水面包括水塘都利用起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

渔业资源捕捞难以满足群众需求。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近海海洋捕捞机动船由1万余艘迅速增加至20余万艘,海洋捕捞能力超过资源可承受能力30%以上,近海渔业资源量显著下降。远洋渔业成为国际海洋资源竞争重要载体,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10-20年差距。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时,水产品需求量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来满足。

水产养殖业是发展最快产业之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的引导下,1988 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超过捕捞的国家,据FAO统计报告,1991年中国水产养殖已占世界第一,高于其余国家和地区合计产量,中国利用10%的滩涂和海域面积,获取了3000多万吨水产品,创造了约1.3万亿的海洋农业总产值。

碳汇渔业体现渔业生态多功能性。藻类、贝类和滤食性及草食性鱼类等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2014年我国海水养殖贝藻从近海移出168万吨碳,淡水滤食性鱼类从内陆水域移出约160万吨碳,二者对减少大气CO2的贡献量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120多万公顷。利用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特性,“放鱼养水”成为水域生态环保治理优选生物方法。

养殖品种决定其资源节约型发展。低营养层次的滤食性、草食性和杂食性等占水产养殖种类的70%,位于营养金字塔2级,养殖过程中不需要投喂饵料,2014年我国水产养殖不投饵率为53.8%(淡水35.7%,海水83.0%),远高世界平均水平。较畜禽养殖投入产出比2.5-7,鱼虾养殖为1-1.2,低投入、高效率的特性决定水产养殖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二、发展具备现实基础

绿色发展具备水域空间基础。山东全域大陆海岸线总长3345 km,所辖海域总面积约15.95×104 km2。潮间带以及水深0-50 m海域面积9.75万km2,淡水湖泊总面积1496.6 km2。新一轮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保证了可养水域面积。底栖渔业开发技术日趋成熟,50m以浅海域8810km2已开展底播增养殖。大水面生态渔业有序推进。

绿色发展具备产业动能基础。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审定“渤海红”扇贝等近30个新品种。集约化养殖成为产业主导模式,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成为池塘和近岸养殖主流,测水配方、增殖放流基本实现标准化。“新六产”推动水产养殖业“接二连三”,“智慧型、体验型、终端型和循环型”成为渔业新业态。

绿色发展具备科技创新基础。全省共有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千人计划”等各类高端人才百余人,海洋渔业领域科技人员1万余名。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55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科技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绿色发展具备社会服务基础。全省建成省、市、县三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147个。开发应用“渔业通”,构建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病害防控三位一体渔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实施基层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提升82个渔业重点县(市、区)技术推广机构社会服务能力。

绿色发展具备开放合作基础。“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与美国、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在生物技术、病害防控等44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建立了中俄海洋生物联合实验室等10个稳定的海洋渔业合作机制和平台。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渔业创新团队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建立稳定院地合作机制,助力产业发展。

绿色发展具备政策支撑基础。围绕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现已形成以《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统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划为配套的渔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政策合力已成,绿色发展走实向深。

三、绿色发展目标定位

水产养殖是在水域内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产业的发展依赖但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局部与整体,当前与未来,速度与质量的工作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有序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当前,山东水产养殖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攻坚期。不为过去成绩自满,不为传统模式限制,不为已有经验束缚,紧紧围绕打造齐鲁样板和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系统化思维,标准化思维、整体化思维和经济化思维,立足山东、着眼全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统筹资源,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创新体系和保障体系。

四、绿色发展策略选择

一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水产养殖业。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占全省行政区划县总数59.7%的重点渔业县(市、区)同样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产业置于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谋划,有利于增加制度性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建立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在区域生产网络下发展水产养殖业。树立“大渔业”发展理念,坚持“三产”共兴和“三生”共荣相协调的发展理念,结合渔港经济区、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主体建设和农业“新六产”及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实践,将水产养殖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链条和生产经营网络,在推进多类产业交互式发展中,实现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

三是在产业业态视角下发展水产养殖业。尊重差异性和区域性产业发展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以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和智慧型为主体的渔业“新六产”发展模式,使水产养殖业在“接二连三”发展中,逐步实现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延伸和拓展,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下发展水产养殖业。立足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特点,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确定可养区域生态评估,完善养殖空间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水域适宜养殖种类、密度、模式和布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依据,将生态评估贯彻于水产养殖业发展全过程,逐步发展成以资源增殖为基础特征的“管理型渔业”。

五是在科技创新支撑下发展水产养殖业。习近平主席山东考察时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要以重点产业形式为牵引,以创新示范工程为支撑,链条化技术研发应用,产品化养殖管理创新,逐步实现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五、绿色发展路径建议

一是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深入实施“海上粮仓”建设规划,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重点在山东半岛东北部开展优势品种多营养层次养殖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装备应用示范;在山东半岛南部建设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标准化池塘、盐碱水养殖和滩涂底播增殖;在内陆区域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等生态养殖模式。

二是构筑资源增殖区带。建设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西部、莱州湾东部、山东半岛东北部、山东半岛南部、海州湾北部6大渔业生态修复功能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产原(良)种场。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放鱼养水”示范与推广,构筑渤海湾、莱州湾贝类和甲壳类修复带;山东半岛东北部、南部海珍品和鱼类资源修复带;海州湾北部甲壳类、鱼类和头足类修复带和内陆公共水域鱼类资源修复网。

三是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以品种为单元,规划布局优异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产业化基地,建立种质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在南美白对虾、刺参、藻类和贝类养殖优势区布局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水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建设集交易、检测、配送于一体的国家级、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基地,完善大宗水产品仓储分拨网络。引导企业与电商平台和商超对接合作,开展山东绿色水产品推介活动和网络促销。

四是示范绿色生产样板。在养殖优势区建设一批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生产性能测试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效果展示。融入山东省农业互联互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智慧渔业示范基地。结合“新六产”示范县、示范主体创建和现代渔业园区升级版建设,打造一批“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和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渔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完善水产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是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推进75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逐步推进深远海养殖。推动“新六产”发展,将渔业融入经济社会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拓宽,价值链增值。打造德州、聊城等与京津协同发展合作区,承接渔业转移和技术合作;发挥烟台、威海等市区位优势,拓展与日韩东盟渔业合作空间;利用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和印尼等国家综合渔业基地,建设海外养殖基地。

发展展望

我国水产养殖历史由3000多年前的殷代延续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养殖产量翻了4番,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3,有效解决了国民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水产养殖业要实现绿色发展,就要下好生态保护这步先手棋,以发展的视角审视产业业态,以绿色的理念提出新目标、新思路和新途径。

发展源于开放与合作,这就需要水产养殖业在实现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的产业功能基础上,紧密联系经济社会产业体系,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