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中国海洋报:我国远洋捕捞业路在何方
作者:申天恩    来源:渔机所    发布日期:2012-08-23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新形势下的远洋捕捞
  我国远洋捕捞行业的现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远洋捕捞产品达1100万吨,年均增幅达1.2个百分点;捕捞机动渔船数为19.2万艘,下降0.1个百分点;大洋性公海渔业比重由46%提高至58%,并且成功实行南极磷虾的捕捞。获得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达111家,经批准作业渔船达1989艘,渔船总功率104.8万千瓦,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11.61万吨和119.2亿元,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60万吨。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从2005年执行全国渔业“十一五”规划开始,我国远洋捕捞业发展趋势呈现规模化、体系化、尖端化等趋势,以集约化、机械化的远洋捕捞为主线,以范围更广、深度更大的高科技专业化捕捞船只作为技术手段,开辟了一条新形势下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远洋捕捞之路。
远洋捕捞受全球金融影响较大
  我国远洋捕捞行业主要面对两个市场,一是供应内需的国内市场,由于我国国民饮食习惯与国内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该市场相对平稳,基本处于供求平衡或是短暂的供大于求的局面;二是供外销的国际市场,该市场竞争激烈,波动幅度较大,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而导致这种不稳定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在2007年金融次贷危机爆发期间,中国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合作,通过购买、改建、装备远洋船队与发展加工服务基地等方式维持远洋捕捞业的稳定发展。即便如此,作为我国渔业发展中情况较为良好的远洋捕捞业2008年的远洋渔业产量涨幅仅为0.76%,基本与2007持平。
国内资金融投入力度不够
  我国远洋捕捞业的金融投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企业从银行申请一定的贷款,另一种来自政府科研项目的财政拨款。
  远洋捕捞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由于其产品实体为自然初级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产品的在途损耗性。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远洋捕捞业的边际效益难以进行差值分析,而对于追求边际效益最大化的金融业,不愿投资这类高风险、回报不稳定的行业,致使远洋捕捞企业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贷款,其发展空间受到资金上的制约。而来源于政府科研项目的财政拨款,虽然对于远洋捕捞业的设备更新、设施改建具有极大作用,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远洋捕捞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设备更新与设施改建,同时还要考虑人才培养、员工福利待遇等诸多因素。因此,单纯依靠银行贷款与政府立项,难以实现我国远洋捕捞业的长久发展。
国际公约与国家法律对远洋捕捞制约严重
  目前,各国都出台或曾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条款,限制其他国家的水产品出口,以达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9月出台了《港口国预防、抵制及消除非法、无报告及不受规范捕鱼活动的措施协定》,敦促加强了对于IUU(非法、无报告及不受规范)渔船的制裁手段;另外,作为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之一的加拿大,今年6月出台了《加拿大食品安全法案》,该法律包括《水产品检验法案》《加拿大农产品检验法案》《肉品检验法案》以及《消费者包装与标识法案》,四项安全法案进一步限制了包括水产品在内的进口。
开辟资金渠道维护公平竞争
  面对风云莫测的国际形势,为促进我国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方位机动性长效应对制度势在必行。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我国采取了多市场开拓、修整基础设施、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等手段避开了市场风险,把远洋捕捞业维持在一个“保增长”的状态下。政府与企业联合采取各种政策与机制,对次贷危机进行了有效规避,保证了我国远洋捕捞行业的稳定,其各项政策与机制对于今后具有长远的借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政策与机制的时机略显靠后,在危机爆发的初期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只有建立全方位机动性长效应对机制,才能确保我国远洋捕捞业在危机来临时保有弹性,保持稳定的状态。
  对于远洋捕捞行业的支持投资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大。如单纯依靠政府拨款与银行贷款,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对于远洋捕捞业的投资还需多渠道的汇集。国际上远洋捕捞业发达的国家通常使用建立远洋捕捞基金来加大远洋捕捞业的投资力度。我国远洋捕捞行业同样可以适用这一方式,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是行业协会募集的资金,建立远洋捕捞基金,并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规范其用途、使用方向,达到振兴远洋捕捞的目的。除建立行业基金外,还可以通过中外合资、强强联合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提高远洋捕捞行业的实力。
  另外,面对复杂苛刻的国际条款,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适应国际新形势。针对我国远洋捕捞业中确实存在的违规操作,应在制定符合国情的监督检查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公约条款的制定过程,谋求主动地位,对公约中不合理、存在严重地区保护主义与歧视性的条款进行及时申诉,维护远洋海域中公平公正的捕捞环境。我国目前远洋捕捞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下一个发展方向将是如何将“量增长”转变为“质增长”,提高科研投入、增加捕捞附加值等产业优化方式将成为远洋捕捞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申天恩  鑫)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