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科技进展 > 正文 科技进展
十年生态修复评估调查,见证大莲湖水环境变迁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7-27 14:24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07年以来,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等单位组织实施了“大莲湖区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刘兴国、朱浩等项目组成员针对上海市青浦大莲湖区种养殖内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问题,采用地形塑造、水系沟通、生境营造、种群恢复等生态工程修复手段,实施大莲湖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工程。工程实施历经三年,后续经过十年连续监测,表明湖区内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水质质量持续提高,达到了项目修复预期效果。大莲湖湿地修复区现已成为青西郊野公园的重要湿地展示区,不仅发挥了湿地涵养功能,同时承担着游客接待及生态科普的功能,生态服务价值突显。

一、大莲湖被称为“上海之肾”,一度污染严重

大莲湖位于淀山湖下游,距上海市区58km,是上海水源地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14.6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6平方公里。淀山湖水通过斜塘(拦路港)与圆泄泾和大泖港三大源流在松江汇合后构成黄浦江,拦路港则横贯大莲湖区域,根据《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大莲湖区域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以来,由于当地人口增长、大面积围网养殖等因素,造成大莲湖区湿地面积退化,污染日益加剧,修复项目实施前,大莲湖区域的池塘、内部河网、湖区、水森林、外河和沼泽地的水环境较差,地表水质指标在V类和劣V类之间,其中池塘、内部河网、湖区、水森林的Shannon Wiener指数较高,污染较重,外河和沼泽地的水体污染程度稍低,但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大莲湖水源地事实上已成为一个污染源。

二、创新理念,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

针对大莲湖湿地修复区的退化污染,项目组开展了地形塑造、水系沟通、干湿交替坡岸设计、植被恢复、生态种植沉水植物、增殖鱼类构建水生态系统等措施,逐步恢复大莲湖原有的湿地功能。

(一)地形塑造

将修复区内大小不等的鱼塘塘埂全部挖开,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湖底高低起伏的积水湖泊,并在湖中用塘埂土和塘底淤泥堆积形成一大一小两个湖心岛,在岛周围按科学的坡降比设计护坡,并配置不同的植物带。新构建的湖体平均水位1.3m,平均高水位1.6m,平均低水位1.0m。

(二)水系沟通

挖掘水道沟通大莲湖和各条河流,最终与外河水系连成一片,依靠已有的水闸控制水流,形成连贯的大水系。整个示范区内不同区域构建河面宽度不等的三级河道:一级河道河面宽度为7m,长度951m;二级河道河面宽度为5m,长度1293m;三级河道河面宽度为3m,长度506m。

(三)干湿交替坡岸设计

根据立地条件和生境多样性,设置不同坡降比的护坡,可以有效的对湿地植物进行种植,提高湿地植物的多样性,保证防洪泄洪需求。

根据坡降比的差异开展植被恢复,配置森林湿地带、灌丛湿地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及扎根浮叶植被带,投放生态增值鱼类。

(四)实施成效

目前,湖区内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水体水质显著提升,藻类群落结构得到优化,鱼类资源明显丰富,底栖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鸟类和两栖类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明显恢复。治理后COD、总氮、总磷分别比鱼塘下降了68%、62%、74%;氨氮平均0.27mg/L,亚硝态氮平均0.02mg/L。按GB 3838-2002地表水特定项目评价标准,TN、TP和COD达到III 类水质,氨氮、亚硝态氮达到II类水质,叶绿素a达到III类标准,湿地生态净化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五)项目成果

项目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瞩目,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样板。项目组成员加紧凝练项目成果,发表相关论文九篇,申请专利五项,撰写并出版相关著作1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我国水域生态修复做出巨大贡献。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