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渔业节能减排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内动态
破解海肠产业发展“密码”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鲁网    发布日期:2022-06-17 14:13    字体大小:【大】【中】【小】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海鲜味精”、“裸体海参”等美誉;具有独特的食性,可改善低质生态环境,生物净水能力强,适合池塘立体多层级生态养殖。同时,山东省潍坊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通过工厂化繁育、池塘生态养殖及海洋底播增殖等模式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了单环刺螠育繁推一体化,全面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突破工厂化繁育技术,打造提质增效产业新高地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主要分布于渤海湾。昌邑海域作为少有的原产地之一,开展海肠养殖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近年来,由于海肠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其产量急剧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海肠人工繁育产业应运而生。为此,昌邑市引进原种繁育项目。

项目坐落于昌邑市下营镇,成立潍坊大益盈海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规划2亿元。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元,用地66700平方米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育苗车间7间,水体面积5000平方米,试验池塘200亩。截止到目前,昌邑市已取得山东省单环刺螠(海肠)原种场资质,引进中国海洋大学张志峰教授团队,突破单环刺螠工厂化繁育技术,工厂化年育苗能力8000万尾。项目二期总规划用地1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年综合育苗量目标5亿尾,年产值超亿元。

凸显生物净水功效,打造多层级生态养殖新模式

随着国家“环保风暴”升级、养殖污染监管措施日益加强,水产养殖亟须探索一种尾水处理新模式,既能生态处理养殖尾水,又能对尾水资源加以利用。海肠在生长过程中,对食物颗粒没有选择性,具有连续摄食的特性,能够改善池底生态环境,大大减少养殖尾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显著降低了养殖尾水的固体颗粒物、氮、磷、COD等关键指标。

为此,项目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团队,通过对海肠与虾、参等多品种科学混养模式的探索,打造了“虾肠参--多层级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示范面积200亩。此模式将环保治理与养殖应用有机结合,相较于传统硬件式水处理方式,氮磷排放可下降70%,硬件投入下降60%,日常能耗下降70%,无浓缩污泥等二次污染产生,同时亩产增收30%以上,从而使得项目具备良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

公益性人工底播增殖,强化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为应对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近海开发造成的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昌邑市不仅积极做好伏季休渔和海洋牧场建设等工作,同时也开展海肠底播增殖活动。截止到目前,共完成海肠公益性底播增殖3次,增殖数量达8000万粒,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环境改善等效果显著。不仅减轻了富营养化状态,降低了底质中的硫化物污染,改善了滩涂底质,同时也增加增殖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下一步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海肠综合价值研发

一是紧随消费热点,打造海肠系列网红预制菜。2022年4月,潍坊市发布预制菜《三年计划》,明确了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的目标。昌邑作为少有的海肠原产地之一,海肠传统系列菜品,如韭菜海肠、海肠盖饭、海肠饺子等一直都是百姓喜欢的美味食品。受制于产量所限及价格高升等因素,海肠消费主要集中于饭店,还未走入百姓日常。未来随着人工养殖及外海增殖等措施的不断推进,海肠产量将大幅提升。通过联合相关预制菜产业链企业,共同推出海肠预制菜系列,打造一个小龙虾级的新兴网红食材。

二是活性物质开发,提升海肠精品价值。海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裸体海参”的美誉。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体壁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可达73.79%,其中8种人类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2.37%,必需氨基酸含量组成与人类需要模式较接近。同时,据中医典籍记载,“海肠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具温补肝肾、壮阳固精之功效”,因此特别适合男性食用。通过对海肠蛋白肽、多糖、活性酶等物质的精深提取,开发肽粉、口服液等系列精深加工健康食品,大大提升海肠的精品价值。

三是独含溶栓酶,药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深度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全球原创药物研发的战略高地,也是国际海洋开发竞争激烈的前沿领域。近年来科研发现,海肠独含一种具高溶栓活性的天然组织纤溶酶(溶栓酶),且含量较高,这大大提高了其在海洋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溶栓类药物一直是药物研究中的热点方向,随着科研的持续推进及原料产量的不断提升,海肠药用物质的提取和开发无疑具备广阔的药学发展及市场空间。

随着海肠产业“密码”的逐步破解,一条以海肠技术研发为起点,以育繁推试验示范为纽带,以产品销售加工药用价值开发及相关服务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正在昌邑市崛起 。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