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渔业节能减排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内动态
休渔制度让长江“休养生息”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渔机所    发布日期:2016-03-18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1日,农业部在湖北宜昌启动了2016年长江流域阶段禁渔行动,从310时到63024时,全流域的渔船、渔具、渔民上岸,给长江大部分水生生物产卵繁殖留足时间。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同时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生态河流。但是随着沿岸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开发,长江生态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数量大幅减少,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因此,长江流域阶段禁渔行动是顺应鱼类生长周期、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举措,将给鱼类等水生生物产卵繁衍留足时间,让长江“休养生息”。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义赏》有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中国民间也有“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的俗语。当前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今年1月,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长江流域阶段禁渔行动,也是落实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开发系列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休渔制度,需要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三个月的禁渔期内,如何安置上岸的渔民,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这需要渔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统筹兼顾。可以组织职业培训,让渔民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在休渔期外出打短工,或者发展第三产业。还可以协调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让渔民在休渔期种植季节性农作物。此外,还要延长渔业产业链,在禁渔期间发展鱼类加工业。

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大力发展淡水养殖。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水产养殖国,2015年淡水养殖水产总量约3000万吨,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早已满足中国人对淡水鱼类的需求量。淡水养殖通过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能确保鱼类品质和产量,相对于天然捕捞,对江河生态系统造成冲击较小。要以禁渔行动为契机,引导渔民有序退出天然捕捞,发展淡水养殖。为此,不仅要给予资金支持,还要在技术上予以指导。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保护长江渔业资源、维护生态多样性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应有之义。通过阶段禁渔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推动长江流域天然捕捞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必将使长江“休养生息”,实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焕发新的光彩。

(来源:中国南方水产网)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