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布:开启水产科技新征程
在 2024 年 11 月 5 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 年)》,这一政策的发布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农业领域激起层层涟漪,尤其是对水产行业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它就像是为水产行业的科技创新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未来五年水产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拉开了水产科技迈向新征程的序幕 。在当下,全球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也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份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对水产行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也预示着我国水产领域将迎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重点聚焦:水产领域创新要点
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 - 2028 年)》中,对水产领域的创新要点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划,从品种培育到装备升级,每一个要点都紧扣水产行业发展的脉搏,为推动水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
(一)新品种培育:打造水产 “潜力股”
品种是水产养殖的根基,优质的品种就如同潜力股,能为产业带来巨大的收益。《重点领域》提出要建立水产动物生殖干细胞精准移植与单性新品种创制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的建立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水产育种新世界的大门。通过精准移植生殖干细胞,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水产新品种,单性新品种的创制则可以有效控制养殖群体的性别比例,提高养殖效益。以罗非鱼为例,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全雄和全雌鱼技术,能够实现对罗非鱼性别比例的精准控制,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
同时,培育适应高度集约化养殖的速生抗病(逆)优质水产养殖新品种也是重中之重。在当前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集约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速生、抗病(逆)的优质品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像 “合方鲫 2 号”,就以其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的特点,成为了养殖户们的心头好。从水花下塘到三个月后,个体就能达到普通鲫鱼苗种一年生长的大小,年底更是能达到上市规格,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收益 。
此外,开展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繁育技术研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些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繁育技术研究,我们能够让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繁衍后代,为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希望。 例如中华鲟,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在人工繁育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华鲟的种群延续带来了曙光。
(二)装备升级:科技赋能养殖环节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水产养殖装备的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重点领域》中,精准饲喂、智能巡检、高效起捕、深远海智能养殖和粪污尾水处理等畜禽水产养殖装备及作业机器人的研发成为重点方向。这些装备的升级,将彻底改变传统水产养殖靠人力、效率低的局面,实现智能化、高效化养殖 。
精准饲喂装备的出现,就像是给水产养殖配备了一位 “营养师”。它能够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确地投放饲料,避免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因饲料残留对水质造成的污染。比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大规模精准喂料系统,能根据鱼群成员不同的生长速度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营养配方,既减少了饲料浪费,又促进了鱼体质量的均匀发展。
智能巡检装备则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 “守护者”,它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控技术,24 小时不间断地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测。无论是水质的酸碱度、溶氧量,还是水温的变化,它都能及时捕捉到,并将数据实时传输给养殖户。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水质恶化、鱼类生病等,它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养殖户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了智能巡检装备,养殖户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池塘边巡查,大大提高了养殖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
高效起捕装备的研发,让水产捕捞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传统的起捕方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容易对鱼体造成损伤。而新型的高效起捕装备,采用了先进的捕捞技术和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将鱼类捕捞上来,减少了鱼体的应激反应和损伤,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和成活率 。
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的出现,为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提供了可能。随着近海养殖空间的逐渐饱和,向深远海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必然趋势。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能够适应复杂的海洋环境,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通过卫星通信和远程控制技术,养殖户可以在陆地上对深远海的养殖设施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了养殖的远程化和智能化 。
粪污尾水处理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则体现了水产养殖的环保理念。在过去,水产养殖产生的粪污和尾水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边的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现在,通过先进的粪污尾水处理装备,能够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养殖环境的生态化。例如采用循环水处理技术,可以回收和利用池塘内部的废水,降低排污量和能源消耗,让水产养殖更加绿色、可持续 。
未来展望:水产行业发展新蓝图
随着《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 - 2028 年)》的逐步实施,水产行业即将迎来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发展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在产量方面,新品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将成为产量增长的强大引擎。适应高度集约化养殖的速生抗病(逆)优质水产养殖新品种,将凭借其快速生长和高抗病能力,在有限的养殖空间内实现产量的大幅提升。智能化的精准饲喂装备,能根据水产动物的实时需求投喂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的同时,促进水产动物健康生长,进一步提高产量。据相关研究预测,在未来五年内,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有望实现稳步增长,满足市场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
在质量上,科技创新将助力水产行业实现质的飞跃。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水产动物的基因进行精确调控,培育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优质品种。智能巡检装备和疫病防控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减少药物使用,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消费者将能够品尝到更加美味、健康、安全的水产品,提升对水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
在生态保护方面,这份规划更是意义深远。粪污尾水处理装备和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将使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生。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将得到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的发展,将引导水产养殖向海洋深处拓展,减轻近海养殖压力,保护近海生态环境 。通过科技创新,水产行业将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湛蓝的海洋和清澈的水域 。
对于广大水产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 - 2028 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关注政策动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无论是参与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还是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养殖装备,每一个从业者的努力都将汇聚成推动水产行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共同描绘水产行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