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濒黄海,临海凭风。作为我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江苏省盐城市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全市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千米,占江苏省的48%,蕴含巨大的“蓝色经济”潜能。靠海吃海,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也是沿海县区崛起嬗变的优势。
从盐城滨海港乘船向东出发,历经3个多小时的海浪颠簸,国家级海洋牧场“陶湾一号”跃然眼前,在这里大黄鱼、黑鲪、海鲈等海产品有了自己的“精装房”。
来到海洋牧场的“智慧大脑”智能集控室,6万立方米的水体一览无遗,记者不仅可以360度无死角监控鱼类的生长环境,还可以根据当天的风速实现自动喂食、捕捞。项目负责人李益指着平台外侧的海面说:“近几年我们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着手,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放养鱼类和贝类种苗等措施,修复或构建鱼虾的‘天然食堂’,让平台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增殖和恢复。”
“近年来,我们创新鱼虾贝藻生态立体养殖系统以后,海藻茂盛起来了,海洋生物物种增加了,海洋生物总量提高了,绿色生态养殖带来的收益是源源不断的。”大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韦桂和说。
6月的河蟹正值成长季。“全国每10只大闸蟹就有7只在射阳出生,好的种苗才能确保河蟹的优生优育。”曹平苏告诉记者,射阳好苗的秘密在于打好生态牌,通过科技全要素技术迭代,跳出育苗强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专家团队在蟹池边采样,土池边装上高科技设备,蟹农学会投料新方式……具有全面素质的劳动者,是蟹产业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他们以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武装自己,不断探索绿色、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
进入高温季,对养殖螃蟹是重大挑战。然而盐都区邵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户却格外有底气,“新帮手”水质在线监控系统,不仅可以24小时在线监测水质变化和预警,而且稍有异动智慧养殖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应对处理。“好水出好蟹,2021年,我们进行了池塘标准化改造,新建了‘四池三坝’多级尾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经过处理的尾水可达到Ⅱ类水标准,最大程度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及再利用,既保护了周边水体环境又解决了养殖大量用水的供需矛盾。”合作社理事长邵志华表示,通过标准化管理,去年合作社核心基地生态精品蟹总产值超3000万元。
在盐城,湛蓝的大海是风景,也是“良田”。这种“双向奔赴”并非偶然,而是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化重塑,将绿色、智能、泛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成果用于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过程,从而使绿色生产力得以诞生和发展。据初步统计,2023年,盐城水产品总产量124万吨,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十,渔业生产总值337亿元,约占江苏省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