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智慧海洋调研行丨能鱼脸识别、海上测试?5G向海,智慧“粤”升!
作者:    来源:人民邮电报    发布日期:2024-08-12 15:07    字体大小:【大】【中】【小】

在全球最大的无人船海上测试场珠海,5G让智能船舶的远程驾控、自主航行的测试成为现实;在拥有广东最长海岸线的湛江,5G助力鱼脸识别,实现养殖生产规划和日常管理精细化……5G向海,聚力向新。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智化海洋应用持续涌现,为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注入了新动能。近日,记者来到广东沿海,实地探访5G向“新”向“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

海上测试有了“千里眼”

“通过这个大屏,海上船舶智能系统试验过程中的实际场景,包括试验海区的海洋环境和水文特征等情况、智能船舶的航行状态和海上实况等尽收眼底。”在珠海万山海上测试场的智能船舶远程遥控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万山海上测试场正高级工程师穆原子向记者介绍,有了5G后,海上智能装备测试中沿海、近海和远海的通信难题得以解决。珠海万山海上测试场是全球最大、亚洲首个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围绕智能船艇、海洋无人系统、海洋仪器的关键核心技术,该测试场进行研发测试、检验认证、标准制定及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智能装备测试是其重要任务之一。“以往在海上试验过程中,存在试验数据传输不及时、容量小以及音视频错报率比较多的问题。”穆原子表示,自从实现了试验场海域5G全覆盖,智能船舶和无人装备的测试信息、语音、视频等各种有关数据得以高效传输,对智能船舶的远程驾控和自主航行的测试成为现实。试验场海域5G全覆盖并不轻松,需要因地制宜建设。

“我们针对沿海、近海、远海等不同区域采用差异化组网方案,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珠海移动政企客户中心总经理严屹表示,在沿海区域采用5G中频陆基组网,满足大带宽业务需求;近海区域采用5G低频覆盖,实现低成本高效通信;远海区域通过Relay切换至卫星,确保控制面及重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差异化组网方式支持下,测试场构建起一张精品5G网络。

“面对超大海域面积和高性能网络覆盖的挑战,我们通过采用700MHz龙勃透镜天线和超远覆盖PRACH帧结构,显著提升了覆盖广度和深度。”严屹表示,2.6GHz+700MHz的双频立体组网技术,打造出数据传送时延低于70毫秒的海上智能装备测试场5G专网,实现万山岛基测试场周边42公里海域5G网络广域覆盖,确保海上测试现场与陆基科研实验室之间高带宽、低延时的可靠信息传输。“海上有了5G,智能无人科考母船与无人子系统间就有了高效的数据传输载体,无人船远程控制、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和关键测试数据回传都能实现,显著降低了远海通信成本。”穆原子称赞道。“有了5G支撑,除了满足海上测试需求,还可实现近海江河安防及环保、海岛波浪能、渔业管理、海洋观测、海洋遥感等应用,为海洋数字化应用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严屹表示。

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

“鱼脸识别实现鱼群状态的精准监测,让养殖生产规划和日常管理更精细。”在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研发基地,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仁友通过系统大屏向记者介绍广东最大的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的现场情况。饲料投喂、鱼群状态、外来入侵监测预警等养殖态势,以及养殖海域的气象、水文、水质等环境信息清晰地展现在记者面前。“海威2号”所在的湛江三面环海,拥有广东最长的海岸线。

长期以来,渔民随着潮水涨落向海问“饱”,如今,新技术应用于海洋牧场,问“饱”的渔民变成了问“好”的耕海牧渔者,传统的海水养殖有了新路径。在湛江海面上,100个深海养殖示范网箱星罗棋布。与普通网箱不同的是,这些网箱相关的养殖、气象、水质等数据实现统一采集、分析和管理。“通过5G网络和传感器,将相关数据采集回传到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研发基地,实现统一的信息化分析、管理,从而指导我们养殖,把‘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实现可视可控。”

“海威2号”广东海威农业集团董事长助理陆圳详告诉记者。“可视可控”依赖的5G网络在海上覆盖难度不同于陆地,对网络信号的穿透能力、覆盖面积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为此搭建了5G专网,用于满足大数据传输、视频监控、远程操作、传感数据收集等需求,为覆盖雷州、徐闻、遂溪、东海岛区域沿海的网箱累计部署各类5G设备、传感器等1000余台。”广东移动湛江分公司行业客户经理高文海告诉记者,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优化5G网络,大幅增强了网络信号的覆盖能力,“其具备信号传播损耗低、穿透能力强、覆盖面积大、组网成本低等优势,提升了深海网箱养殖基地的作业效率。”“中国移动在龙王湾研发基地建设了3个5G基站,为湛江湾实验室进行科学分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文海表示,5G、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和产销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善了产品品质,推动了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