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鼓励海南向海图强,万宁海洋渔业走出“新天地”
作者: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6-17 1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海南的优势在海

海南陆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受权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本岛海岸线总长1900多公里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的潜力在海

2023年,海南的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58%,与其他沿海海洋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不小海洋经济潜力巨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海南考察,对保护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发展海洋科技,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

海南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奋楫中流,提出“向海图强”,力争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海洋经济是自贸港建设的战略支撑

海南海洋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142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559亿元,年均增长12.5%。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海南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展现出海南加快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决心,也说明了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产值空间巨大。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有着“三度一色”的自然优势:地理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海水深,还有全岛绿色优美的环境。

海水的深度优势是海南发展深海产业、深海科技的一个独特条件。南海平均水深1200多米,最深处有5500多米。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自贸港的开放红利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优势。

今年是自贸港进入封关运作的攻坚之年。6年来,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中央赋予海南一系列支持政策、部署一系列重大项目,为补齐海洋经济发展短板、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内容,要完善海洋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服务体系。

海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先后出台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实施意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海南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十四五”目标是,抓住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初步形成与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并为中长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充分履行中央赋予海南“更好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使命。今年,海南力争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

海洋经济是海南自贸港发展的“蓝色引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海南要做海洋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基地,一方面向东盟开放,加强与东南亚合作;另一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而行,扩大对内开放。他说:“发展蓝色经济,海南靠自身力量固然是有限的,但是对内开放,借助全国力量,海南一定能成为海洋经济的中心。”

向海图强,离不开优秀人才。这几年,海南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着力最多。统筹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和“南海系列”育才计划,海南近5年引进各类人才近70万人。上千家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量科技人才落户海南。位于三亚市西部的崖州湾科技城便是引才引智的代表。

崖州湾科技城汇聚了14所全国知名高校,一批海洋科技人才在这里学习、成长。围绕种业(南繁科技城)、深海(深海科技城)两大主题,有2800余家种业高科技企业、1000余家深海高技术企业落户崖州湾科技城。这里专门规划了约11.9平方公里的深海科技城。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晶晶说,科技城充分发挥已入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辐射、撬动效应,努力建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策源地。

海洋渔业“走”出新天地

在琼海市潭门镇千年渔港旁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全息影像正展示一本南海渔家的更路簿。更路簿是古代渔民根据天干地支变化,记录航海线路、岛礁名称、航行距离等信息的手抄本。

一本本泛黄的纸簿,是渔民世代相传经略南海的指路册,也记录着他们探索海路、向海求生的艰辛历程。千百年来,凭借摸索出的200多条“更路”,一代代渔民开启远洋捕捞。

渔业是传统海洋产业,也是海南的支柱产业。向海图强,传统产业怎样强起来?海南选择转型发展,概括为“三个走”: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往岸上走”,促进渔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来到文昌市会文镇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走进现代化的养殖厂房,看到一排排先进的养殖设备。冯家湾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林尤郁告诉记者,“养殖进车间,鱼虾上楼房”,村民们看到污染少了,产量多了,收入增了,才开始相信科技的力量。文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会文镇党委书记洪忠师感慨:“冯家湾为海洋渔业蹚出一条新路子。”

这条路子蹚得不容易。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会文冯家湾一带海水养殖污染,部分区域沙滩淤泥化”。督察整改中,文昌市把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放在同等位置考量,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

如今,园区已引进44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项目47个,土地利用率比传统养殖提高3倍,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冯家湾实现了“两提高两下降”: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养殖户收入明显提高,经营风险明显下降、环境负荷明显下降。

锦升养殖公司总经理王树洪有着40年养殖对虾的经验。他说,上楼进房,室内恒温,虾的生长期由140天缩短到110天。尝到甜头后,他一口气租下5栋楼,扩大了养殖规模。

往岸上走,实行工厂化养殖,正逐步成为海南渔业的重要发展路径。这两年,万宁工厂化养殖产业园、儋州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等一批工厂化养殖产业园区陆续建成。

“往深海走”,打造海洋渔业现代化生产模式。

波涌浪翻的海面上,枣红色的桁架养殖箱稳稳地浮在水面,桁架内的巨大网箱沉入深海,网箱里是养殖的深海鱼类。海南是全国率先开展深远海养殖的省份。2022年乐东深远海养殖平台下水投产试养成功,实现了海南深远海大型桁架类养殖网箱零的突破。

距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海岸线约8海里处的海面上,今年刚投产的“普盛海洋牧场3号”平台正进行养殖作业。养殖人员通过手机查看各类实时数据,搭载气象、水文、巡网、水下生物监控等系统的智能设施,精确度高、反应及时。

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荟群介绍,一个是规模化设施,一个是智能化管理,再有现代化技术加持,海洋牧场既能提高渔获量,又能推广生态友好的养殖方式,还带动了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业态发展。

深海捕捞、海洋牧场和深海养殖标识着海南渔业“往深海走”的脚步。

“往休闲走”,拓展海洋渔业转型新路径。

万宁市礼纪镇田新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以前村里人从海里捕捞,但总发愁鱼卖不出去。2021年村里人开始发展冲浪运动延伸产业。全村500多户人家,至今已发展出50多家民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真国说:“渔民的孩子在海边长大,水性好,今天他们发挥特长学习冲浪,当起了冲浪教练”。

田新村办起30家冲浪俱乐部,年轻人有66名持证冲浪教练。陈真国高兴地介绍:“村里每个季度都有新变化,这几年确实是在‘蝶变’。”村里道路由3.5米拓宽到了7米,建起了停车场,村容村貌大变化,游客每天络绎不绝。

2023年,海南省休闲渔业总产值超40亿元,接待人数近140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90%和73%。

从“赶海”走向休闲,渔民经历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过去,向海而生的渔民面向茫茫大海,靠力气勇敢“闯荡”;如今,从海里上岸又何尝不是全新的“闯荡”:开店经营、网上宣传、开发深度游、拓展产业链、对接全国客户资源……“往休闲走”是新渔民靠智慧和双手“赶海”。

渔业育种,推动现代养殖新突破。

海洋渔业要产量,更要质量。到海南才发现,渔业育种是科技创新的新领域。

从万宁市海岸线出发,记者乘船来到洲仔岛海洋牧场。一排排养殖网箱整齐排列,养殖员撒下一把饵料,十几条鱼便腾出水面。

“章雄鱼苗是海南特有的水产苗种,也是海南水产种业出口的主力。”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波介绍,目前章雄鱼苗出口占八成以上,国内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林兰公司拥有养殖池1710个,年产值约5亿元。

30多年耕耘深海养殖,周波发现,鱼苗是章雄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林兰公司在章雄鱼、东星斑、红瓜子斑苗种的种质培育及规模化繁育上持续加大投入。聚焦特色鱼苗育种,万宁渔业出口实现稳步发展,仅章雄鱼苗一项,预计今年出口额就将达1亿元左右。

渔业育种需要下功夫。在临高县海南宝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一个直径3米、深1米的养殖桶,能培育出室外5亩水面才能养出的鱼。公司董事长袁文儿感慨,鱼种培育必须靠科技,培育种子得有耐心。种子要一代代更新才能提高质量,产品才能受市场欢迎。

向海图强,传统渔业走出了“靠海吃海”的原始重复,也不再单纯依靠捕捞数量的简单扩张。从“抬头看星象,低头看海况”的更路簿到陆海空全方位的科技支撑;从“有什么打捞什么”到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渐成规模,鱼苗人工繁育实现突破;从单一捕捞售卖到生产、加工、服务全产业链延伸拓展……海南渔业转型的脚步坚实有力、丰富多彩。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