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智能设备:助力水产养殖从“经验渔业”向“数字渔业”迈进
作者: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日期:2024-03-04 15:24    字体大小:【大】【中】【小】

在南通,不少农民依靠水产养殖发家致富。近年来,南通市大力发展数字渔业,各地依托数字化智能设备,实现了养殖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生产质量。日前,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渔业智慧园区和数字渔场创建名单中,南通市5家企业、合作社上榜。

一部手机就能养鱼

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查看池塘内溶氧、水质、投料等实时数据,从而实现远程操控管理一塘鱼。昨天,江苏弘茂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宏向记者展示手中的养鱼“新武器”,“这是我们智慧渔场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预计四五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以后一部手机就能养好鱼了!”

江苏弘茂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苏弘玖水产的子公司,专业从事黑鱼苗种繁育、生态养殖、渔需配供、养殖技术服务等。近年来,企业通过引进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与设备,实现了1000亩黑鱼生态养殖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母公司从创业之初的“范氏生态水产专业合作社”到如今集团化运营,发展成为江苏省渔业龙头企业。曹宏直言这是吃到了智慧养殖的红利。

从“会养鱼”到“慧养鱼”,弘茂渔业强化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以智慧助力,数字赋能,发展现代渔业。走进公司养殖基地,智慧渔场系统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溶氧量、水质、温度、pH值等影响黑鱼生长环境的水质指标数据,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通过系统实时掌握渔业基地画面、各个鱼池水质参数,并进行远程投喂操控,实现了鱼池的可视化、数字化管理

“过去需要1年多养殖周期的黑鱼,在适宜的水温等生产环境下,通常10个月左右就能上市。”曹宏说,智慧系统的加持,还让他们能及时预防和干预鱼病治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黑鱼存活量和生产效率。“我们利用高清显微镜,将解剖的样本拍照上传到系统,鱼病诊疗专家可远程对样本进行分析,在线会诊,确定诊疗方案,开具渔药处方,及时防治鱼病。”

前不久,弘茂渔业入选江苏省数字渔场,为公司的数智化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渔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数字化装备建设工作。”曹宏表示,未来将继续对黑鱼的智慧、生态养殖进行不懈探索,并以数字化创新驱动资金、资源、渔业产业的有机融合。

高科技助力生态养殖

走进位于海安的中洋集团养殖基地,色彩靓丽的养殖车间映入眼帘。“这是我们去年刚刚升级的第3代集约化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集团行政总监、国家海水鱼体系南通综合实验站站长叶建华介绍,第3代集约化循环水系统集生态化养殖、智能化养殖、环境友好、节约资源为一体,整个设施的水循环、水净化与养殖系统均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可根据养殖设定参数,自动开启电磁阀、传感器、增氧机、投饵机,成为高度智能化的养殖车间。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不但能降低能耗、节约成本,而且水循环利用率极高、通用性强,能够净化处理海淡水、多种养殖品种、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养殖用水,适合多个品类养殖。为进一步提升智慧渔业养殖水平,中洋还构建起了基于5G的物联网精准监测与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利用生物及水质监测自动操控系统,实时准确采集养殖用水的水质参数。通过流量计、水流电磁阀、循环水泵等装备,自动调整系统循环频次和水质;通过液氧电磁阀自动调控养殖用水溶解氧含量;通过光感器、诱食灯、补光灯自主调节适合养殖生物的光照强度和特殊光谱组成,真正做到高效、智能、生态养殖。

作为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国渔业领军企业,中洋集团从2017年就开始承建农业农村部数字渔业项目,不断在渔业工业化、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上创新求变,实现传统渔业向智慧渔业的转型升级。

去年11月,中洋集团牵头的“长江珍稀鱼类苗种繁殖、规模养殖、尾水排放全过程一体化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验收。该套数字渔业项目以河豚养殖生产为研究对象,将现代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养殖生产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包含“河豚繁殖智能控温技术、受精卵孵化过程图像识别和分析技术、鱼苗培育智能投喂技术”等的智慧渔业技术,精准的数据分析与科学智能的管理系统,有力助推了河豚养殖生产的智慧管理。

“智能化、设施渔业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发展模式,也是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建设一个工厂化、智能化、循环水的现代渔业4.0模式。”提及未来,集团副总裁刘大勇信心满满。

南美白对虾过上“数字生活”

养虾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产业。告别传统露天养殖方式,南通维尔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让南美白对虾住进了四季恒温水池,过上了“数字生活”。

走进公司现代化养殖车间,就看到一个个正方形养殖池。不同于传统露天养殖塘,车间采取全封闭建设,车间内铺设了保温棉。“每个养殖池有36立方米,全部采用循环海水养殖,池内水温始终保持在28℃至30℃,这是南美白对虾最适宜的生长水体环境。”公司董事长曹宏军说,过去,他们只能凭经验管理水质,现在数字赋能,养殖就更加科学,不再“瞎养”。

养虾需要换水。然而,养殖尾水排放一定程度上会对周边水域造成不利影响。为此,维尔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微滤机、消毒灯管、生物池、自动化水体净化设备等科技设备和手段,让水池里的“海水”实现循环利用,给南美白对虾提供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目前我们已将传统年养一至二茬对虾提高到年养四到五茬,不仅尾水可以全部循环利用,还提高了对虾养殖效益。”下阶段,公司还计划安装无人虾塘智能物联管理系统、在塘口部署智能传感设备、在基地建设小气候IOT系统和高效超滤设备等,智能化地监控各种环境参数。

“目前,我们的数字渔场建设工作正有序进行,最终将构建起‘1决策1中心N应用’的‘示范园智慧渔场大数据监管平台’体系架构。”曹宏军介绍,“1决策”即一个大数据智慧决策驾驶舱,涵盖云架构、大数据及AI计算与决策;“1中心”即一个白对虾数据资源中心,涵盖数据资源库及数据资源安全;“N系统”即通过N系统向示范园智慧渔场大数据监管平台提供各级业务数据,包括无人虾塘智能物联管理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智慧追溯系统。

“加快推进‘经验渔业’向‘数字渔业’转型,走出一条智慧、高效、低耗、优质的精细化养殖新路径。”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殷淑芳表示,将不断推动渔业养殖智慧化、智能化生产,让河塘变为“良田”和“粮仓”,更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全市渔业高质量发展。

短评

渔业蝶变正当时

随着5G时代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正让农业变得更加智能,而在水产养殖领域,数字渔业也成为构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轻点手机,实时查看鱼苗生长情况;在线会诊,确定鱼病诊疗方案;科技助力,粗放养殖变生态养殖。集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于一体,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信息技术,如今开始走向南通的田间池塘,让渔业变得智能起来。新技术带来的智能数字化服务手段,能有效提升企业对渔业养殖的管理水平,解决传统渔业存在的劳动强度大、资源消耗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从过去靠天吃饭、靠经验养殖,到现如今向科技发展要质量、要效益,南通渔业正持续进行一场绿色高质量蝶变。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