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基于“GIS养殖地图”渔业信息化管理,实现产业绿色发展、转型,促进行业信息化管理应用深度融合!
作者:    来源:数渔    发布日期:2023-02-21 09:45    字体大小:【大】【中】【小】

 


一、基本情况

文昌市的水产养殖有着悠久的产业传统和良好的产业环境,苗种繁育、成品养殖、加工出口等产业链各关键环节齐备,罗非鱼、对虾养殖面积广、产业基础扎实,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供应的重要支撑。

但当地的水产养殖仍以小规模生产者的自主生产为主要产业形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均不高,导致了零散生产主体信息的准确获取和及时更新较为困难,产业各环节、各要素的信息零散分布,难以从产业组织和产业价值链等维度对产业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与全局解读。

文昌市农业农村局为多方位掌握以中小规模生产者为主的水产养殖行业情况,推动基于数据和信息的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联合海南快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等应用,开展水产养殖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应用项目,构建基于地理位置和养殖生产主体基础信息相结合的“GIS水产养殖地图”,将相对分散的行业信息,结合地理位置分布进行系统整合和全局解读,为后期规划建设的文昌市智慧渔业平台打下良好的数据和管理基础,以信息化推动管理创新,为推动乡村振兴、在自贸港建设的历史机遇中继续发挥水产养殖行业对文昌市经济社会的支柱和引擎作用,实现产业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场景

1.建设内容

以养殖池塘、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分布作为核心数据要素,构建基于地理位置和养殖生产主体基础信息相结合的一套现场数据采集工具,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形成一套“GIS水产养殖地图”,应用于养殖主体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应用,服务于各级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以信息化推动管理创新。

(1)打造GIS数据采集工具“水产养殖一张图”,提升一线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项目组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对已有的遥感卫星图片进行分析,形成一套露天水产养殖场的空间分布图,然后再结合GIS数据采集工具“水产养殖一张图”,给每个乡镇分配独立的登录账号,可以各自看到自己辖区内的养殖图斑分布,通过组织培训和共同开展工作的方式,指导基层管理人员,尤其是村镇一级的人员,采用快速定位和现场采集的方式,及时准确的掌握各项基础的信息,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同时依托后台的数据比对和筛选,对缺漏、重复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纠错和提醒,提升了一线生产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2)依托数据分析可视化构建“GIS水产养殖地图”,推动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

项目组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将包括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主要河流干道分布、村镇行政区划分布等多重信息进行叠加,对于不同村镇区域,结合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从特色品种、区域分布、产量产值等不同纬度,将相对分散的行业信息,结合地理位置分布进行系统整合和全局解读,让管理部门可以直观、快速的了解当地的水产养殖情况,应用于区域特色品种管理、养殖尾水治理等业务场景,推动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

GIS水产养殖地图页面截图

2.运行模式

该项目属于文昌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的前期工作,采用“专业第三方提供服务+村镇基层管理人员主要参与+养殖社区协助配合”的模式,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文昌市各村镇不同的水产产业特点及产业带分布情况,逐步通过试点验证,推广到全市应用。

项目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卫星影像完成文昌市全域养殖水面的初步识别,采用信息化采集工具和现场核查结合的方式,组织村镇基层管理人员,社区个体养殖户等在项目范围内的区域,对水产养殖生产现状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和复核校验,完成一套文昌市水产养殖基础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昌市的“GIS水产养殖地图”,后续村镇的基层管理人员可以有效的结合地理位置将辖区内养殖塘(场)的基础信息做定期的维护和管理,未来也作为文昌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来开展持续的应用。

3.解决问题

(1)缓解基层管理人员重复采集和更新数据的压力

由于当地的水产养殖仍以小规模生产者的自主生产为主要产业形态,数据化、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传统的信息主要以纸质或者电子数据表的方式存在,村镇一级的基层组织在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方面,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相关部门对数据信息需求的任务下发之后,最终一线采集的工作都会交由村委会干部、驻村干部等人员来执行。但来自不同管理需求、多次、重复的一线信息收集工作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担。

通过构建GIS水产养殖地图,以相对固定的养殖池塘、养殖场的空间分布为核心要素,搭载其他包括生产主体、品种、模式、设施等信息,把“基于地理位置的养殖主体数据信息”打好基础,可以缓解基层管理人员重复采集和更新数据的压力,更加准确地核算不同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核查养殖户登记状况,减少上报过程中带来的误差,能大大提高基层行业治理的效能,后期的数据更新和维护也更为便捷。

(2)盘活跨部门已有数据,挖掘行业数据资产价值

文昌市在过去行业管理中,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管理需求,也定期收集了一定的水产养殖相关数据信息,但大部分村镇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少应用这些信息开展工作,很多行业相关的数据资产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价值。比如近两年各村镇陆续开展的包括禁养区清退、主要河流干道周边的养殖鱼塘清查、养殖尾水治理等工作,以及部分村镇计划对区域内的养殖场开展网格化管理等,往往都是来一项工作就重新做一次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梳理,大量已有的历史数据和信息资产没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GIS水产养殖地图“,叠加不同管理部门已有的数据信息,对行业数据进行组合分析,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应用于行业管理的具体业务场景,服务基层管理部门顺利推进各项工作,推进行业有效治理、产业合理规划和发展。

(3)赋能基层管理人员,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水产养殖一线开展管理工作的基层人员众多,而且很多都并不是专职做渔业管理的人员,对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一些信息化工具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文昌市主要乡镇,包括镇一级、部分行政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分别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方式,从基层管理人员基本情况、日常数据信息管理情况、对渔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这三个方面,识别现状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基层人员的反馈,对水产养殖基础信息采集的工具做优化,提升工具的适用性及易用性,并结合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组织多次如何应用地图软件来开展现场工作的小规模培训交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水平。

4.业务应用场景

依托GIS水产养殖地图的应用,结合包含空间分布的养殖主体信息,可以很好的帮助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推进落实各项日常工作,包括禁养区的养殖池塘定位,主要河流干道周边的养殖鱼塘清查,养殖尾水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形成网格化的管理。

应用场景一: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水产养殖数据为“养殖尾水治理”提供参考

文昌市推进“六水共治”重点工作,有关部门在积极联合推动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工作。部分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依托本项目采集核查的数据,结合管辖区域内水产养殖的实际情况开展养殖尾水治理相关的统筹规划。传统的水产养殖以家庭(个体)居多,单个养殖主体的规模不大,以个体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投入成本高,难以推动。

项目组通过数据叠加的方式,将连片区内的养殖户数量、养殖品种、分布情况及周边环境,包括地形等高线,地貌类型等,在图上分别或叠加呈现,在管道铺设、排水量估算乃至尾水处理站选址等方面辅助设计服务方。而在养殖连片区治理规划层面,养殖地图可以全面识别出辖区内养殖连片区的分布、面积等数据,从而更好地辅助主管部门根据财政预算等情况合理规划养殖连片区治理工作。

应用场景二: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产业精细化管理

管理部门会根据不同的专项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水产养殖数据的收集和汇总,在实际的管理和应用中,由于养殖主体流动性大、养殖品种“非周期性”动态变化等实际场景,部分数据无法及时更新和记录下来,已有的数据本身可能由于没有统一的记录标准在日常管理中也难以得到充分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有关部门制定更加精准、科学的措施。项目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明确水产养殖的主要数据类型可以分为“主体信息”、生产信息”“地理信息”等,并进一步拆分不同数据类型的主要组成结构,使得水产养殖基础数据能够被标准化的记录下来。

应用GIS水产养殖地图对村镇一级在日常管理工作上的优化创新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文昌会文镇烟堆村委会就计划结合辖区内的养殖场的空间分布,通过门牌号做对应编号的方式,未来可以通过让养殖场负责人“扫门牌二维码”的方式自主提交一些关键信息,实现对养殖场的网格化管理;翁田镇农业部门也希望能进一步确认辖区内养殖池(场)的位置、养殖品种、产量等信息,为后续对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以及养殖证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养殖数据后续持续更新和维护,项目组对大部分村镇都提供了信息化录入手段,帮助其可以有效的结合地理位置将辖区内养殖塘(场)的基础信息做定期的维护和管理,未来也可以依托“GIS水产养殖地图”开展持续的数据更新和维护。

三、经验总结

1.数据要素标准化是行业信息化融合应用的基础条件

信息化的基础要素是数据,水产产业链各环节涉及的数据类型多样、信息动态变化,且基于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的数据信息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对产业数据的分类梳理,建立逻辑框架就很重要,前面提到,项目中将水产养殖生产环节涉及到的信息分成几大类,比如“养殖主体信息”、“养殖生产信息”、“地理位置信息”,并明确各类数据包含的数据项、数据类型、关联关系以及采集方式等,通过把养殖基础信息标准化,为规划建设中的文昌市智慧渔业管理平台识别数据要求、数据标准和数据逻辑,也为后续行业信息化融合应用打好坚实基础。

2.基层人员深度参与是行业信息化融合落地的必要因素

在开展水产养殖基础信息采集、核查的过程中,项目组发现村镇一级的基层组织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作为最接近生产一线的人员,对当地的情况更了解,也具有丰富的跟养殖农户打交道的实践经验,在相关部门对数据信息需求的任务下发之后,最终一线采集的工作都会交由村委会干部、驻村干部等人员来执行。因此,在推进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的深度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在后期保证产业相关的数据信息能持续的输入和更新,是很多信息化平台投入使用后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对于需要从生产一线采集信息的信息化工具,需要结合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来进行设计,这也为后续依托信息化工具开展持续的数据更新和维护打好基础。同时,依托信息化工具帮助基层管理人员更好的开展日常工作,也提升他们的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跨部门信息打通有助于行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深度融合

在试点项目过程中,了解到包括农业、环保、自规等部门及其下属专项办公小组,从产业经济发展、国土规划、生态环境管理等角度,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也积累了较多的数据信息,但是跨部门之间的信息打通和共享还是存在一定的壁垒。通过把大家共同关注的数据要素,比如养殖塘(场)的地理空间分布,作为链接各部门信息的关键节点,再把其他数据要素链接起来,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数据框架和逻辑,为后期对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提供较好的数据基础。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