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乡村振兴海南在行动|乐东智慧渔业 助力“海上粮仓”建设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3-01-20 14:16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23年1月11日,“普盛海洋牧场3号”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新华网发

  1月11日,由中国船舶旗下广船国际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建造的第二座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3号”在广州南沙命名交付,该平台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设计,运抵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现代智慧海洋牧场。

  据悉,乐东龙栖湾现代智慧海洋牧场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设计年产4000万斤鱼类产品,建设养殖区、投礁区、海洋娱乐区等功能区,打造深远海智慧渔业基地,推动海南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往深海走,打造海上“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通过深海网箱、智能养殖平台等手段,藏粮于海、囤鱼戍海是水产养殖的新方向。”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才喜介绍道。

  距离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龙栖湾海岸7.9海里处,有一座长度86米,宽度30米,面积约有6个篮球场大、6层楼高的钢制庞然大物,这就是“普盛海洋牧场1号”平台。该平台搭载了智能渔业养殖系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年产120万斤鱼产品。

  平台采用了半潜式结构设计,能够抵抗17级台风,采用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电,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配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仓储空间、休闲餐厅等生活设施。

  为了改善海洋生态,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在平台所在海域投放15300空方人工鱼礁。无人机、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兴设备实现自动水下巡航监测,高度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使人工鱼礁投放、海洋牧场评估、生态采捕更加准确。

  2022年4月,“普盛海洋牧场1号”投入使用。经过7个月的试养,11月4日,起网收获75万斤军曹鱼,养殖利润1000万以上。


2022年11月4日,“普盛海洋牧场1号”起网收获75万斤军曹鱼。新华网发

  陆海联动,提高渔业产品附加值

  陆海相连,海上平台与陆域工厂密不可分。陆域工厂不只是海上平台的保障基地,更是深海养殖深加工的基地。

  在位于千家镇的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陆域工厂区,一期主体项目现已竣工。建有生产加工中心(苗种繁育、冷链仓储、深精加工、饲料加工等)、技术研发中心、科研大楼及生活配套等,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

  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陆域负责人代申红介绍:“普盛海洋陆域项目的冷库容量可达4800万斤,加工厂每年总产量可达1200万斤。”

  随着“普盛海洋牧场3号”投入使用,普盛海洋的陆域工厂还将拓展苗种繁育、精深加工、饲料加工等业态,形成“苗种—养殖—深加工—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面向国内市场加工包装成品鱼块,深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加工为鱼饲料、家禽饲料,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4座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50个高科技深海养殖网箱,4000万斤鱼类产品,普盛海洋不只是建设“海上粮仓”,目标是打造现代海洋牧场生态科技特色产业园,建成海南最大现代化海产品养殖、加工及贸易基地。


2022年11月4日,“普盛海洋牧场1号”起网收获75万斤军曹鱼。新华网发

  渔业转型,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如果说海洋牧场解决的是生态问题,那么,乐东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渔业转产和渔民生计等问题。引导渔民往深海走,需要的是魄力和勇气,依靠的是科技赋能。沿海市县的一些渔民曾经使用单个网箱进行深海养殖,但是投资高、风险大,科技含量低,通常也是失败多于成功。

  普盛海洋最初采用的是传统重力式养殖网箱,发展到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再到现在的“普盛海洋牧场3号”,靠的是科技赋能。陆域工厂远程操控智慧养殖平台,采用了5G、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高度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具备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功能。

  利国镇望楼港社区的渔民参观“普盛海洋牧场1号”后纷纷感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太高效了。望楼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符天友说:“我们原有几百艘小渔船,一年也就捕捞150万斤鱼类产品,‘普盛海洋牧场1号’去年11月就捕捞75万斤军曹鱼,相当于我们半年的渔获,真是没法比啊。就算几百艘小渔船全部出动,渔民的收入也不高,转产势在必行。”

  作为海南首座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具有休闲渔业的功能,游客可以在平台上海钓、住宿、观看落日,也可以打造成为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休闲渔业综合示范基地、热带海洋海钓基地等海上旅游新业态,接待游客和同行参观学习。

  此外,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苗种繁育、冷链仓储、深精加工、饲料加工、物流运输等产业链条,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解决1000人的就业问题,深化渔业产业联农、带农、强农、富农功能,助力渔业转产转型和沿海地区的乡村振兴。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