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从政策导向分析我国渔业发展方向
作者:    来源:网易,成都大数据产研院    发布日期:2021-08-18 16:33    字体大小:【大】【中】【小】

透过数据看产业走向

从1989年起,我国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已经连续30余年保持世界第一。渔业经济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份额,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3%,提高到1978年的1.6%,2000年提高至10%,再提高至2020年的11%以上。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占全世界的近40%,水产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

(一)渔业产值

(二)水产品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2020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46千克,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以上。七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了1倍多,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提升了50多倍。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四大家鱼”想吃都能买到,“小龙虾”“大闸蟹”“海产品”供给保障带来幸福指数提升。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加上“双循环”驱动下的国内需求增长和对外出口的双重拉动,我国渔业将迎来质量和产量并重的发展时期。

渔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依赖于人工观察,信息记录非实时进行,调控不及时,反馈较慢。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要求越来越高,人工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是大大降低。此外,传统水产养殖以散户居多,生产管理方式粗放,个体生产能力不足,产品品质难以保障。

随着渔业智能化(水产4.0时代)的到来,水产养殖将全面转型升级,养殖模式、管理方法和相关技术不断汇入创新力量,规模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水产养殖正在进行时。

国家政策已对智能水产养殖提出了要求。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将“渔业智慧化”作为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发展智慧渔业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渔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产业政策与分析

(一)重点渔业产业政策分析

2016年12月原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渔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渔业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加突出质量效益,更加突出生态民生,开启了渔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先后出台《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多个方面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渔业发展的宏观导向

2019年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如何实现我国水产养殖现代化进行了科学规范,明确了水产养殖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并对智慧水产养殖和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目标任务的重点在于,到2035年我国水产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监管体系健全,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

在推进智慧水产养殖方面,要求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开展数字渔业示范。

在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要求加快推动养殖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养殖水产品追溯体系,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支持养殖企业和渔民合作社开展质量安全承诺活动和诚信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档案。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实施有效监管。加快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修订,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优质水产品认证。

目前,全国多个省市正在加紧制定“十四五”时期渔业发展规划,根据统计主要包括山东、浙江、安徽、湖北、福建、青海、河北等省。预期相关产业规划将重点立足于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产业升级与新生产模式构建领域、空间拓展与战略资源开发领域指导渔业科技创新发展。

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国家渔业相关政策的分析研究,我们提出“构建两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的渔业发展对策和建议,具体如下:

(1)构建标准化渔业资源管理体系

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是渔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国进行的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操作和执行等方面的不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化渔业管理水平,同年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印发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也提出要建立水生生物资源大数据平台。

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渔业管理体系,渔业资源管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一是建立渔业资源数据系统,准确掌握渔业资源状况,建立生物资源的资产台账;二是加强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的可追溯性,通过数据平台对所有渔业和水产养殖产品供应链进行合理管控;三是建立渔政信息化监管平台,统一执法标准,加强信息共享。

(2)构建渔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准

体系保障水产品充足、优质、高效、安全供应是渔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国家政策指引的重点,为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应大力开展渔业现代化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提升良好渔业现代化操作管理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水产品环境与质量的连续实时监测和产品品质的在线检测,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

(3)实施现代化养殖科技创新工程

现代化养殖科技创新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重点指引的水产良种繁育、生态健康养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水产良种繁育,提高繁育技术水平和能力,研发基于数字化的先进良种繁育技术,培育水产养殖优良品种。加强新型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池塘工业化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盐碱水养殖、渔农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方式和养殖技术研发,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研究,开展养殖容量、养殖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大数据评估技术研究,为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4)实施资源养护科技创新工程

资源养护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建设渔业资源数据平台、重要资源养护措施和效果的科学评估、重要经济品种可捕标准研究。建设渔业资源大数据平台,应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对全国重要渔业水域、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边境水域、重要海域等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掌握资源环境状况、渔场分布、变动规律等基本情况,科学评估资源存量,为渔业科学管理、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以及为区域禁渔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重要资源养护措施和效果评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提出增殖放流规划、适宜水域、品种、数量和相互关系,建立增殖放流技术、方法和标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开展重要经济捕捞品种最小可捕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经济鱼类和其他品种最小可捕标准,为制定幼鱼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5)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渔业生态损害研究、生态修复重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等方面。开展渔业生态损害研究,研发有效的生态灾害预警预报、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理、资源环境损害评价等技术措施,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资源生态修复重建技术研究,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典型水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修复重建技术和数据模式,选择典型水域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加强重要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救护保护、驯养繁殖等技术研究,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突破重要濒危物种保护的关键技术。

(6)实施绿色设施装备科技创新工程

绿色设施装备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水产养殖设施装备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绿色渔业科研等方面。开展新型水产养殖装备和技术研究,研发设计用于内陆循环水养殖、近海养殖、深远海养殖等绿色养殖和满足绿色养殖发展需要的新型装备及新技术。开展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研发水产养殖和捕捞、加工的自动控制系统和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自动控制等绿色生产需求,提高渔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开展绿色渔业科研条件研究,针对绿色渔业科技创新需要,研究必要的渔业科研平台、科研基地、创新中心等科研设施条件,为绿色渔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