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十三五”广东渔业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开创新局面 
作者:    来源:搜狐网    发布日期:2021-06-07 15:43    字体大小:【大】【中】【小】

“十三五”期间,广东通过不断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扎实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严格落实海洋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

│加快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率先开展以人工鱼礁为基础的海洋牧场建设。“十三五”期间,广东累计创建1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3%,居全国前列。

广东养护型海洋牧场以保护和修护生态资源为主,在渔业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修复方面效果显著。如深圳市大鹏湾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珊瑚礁生态养护为主的海洋牧场,将为海洋生态资源人工修复探索经验。阳西青洲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集生态修复、资源养护、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耕海牧渔和智能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惠州小星山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以“渔旅融合、产业互动”为发展理念,是集养殖、旅游、水上运动、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渔业养殖与海洋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现代渔业海上田园综合体”。

监测数据显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加快了渔业资源的恢复速度,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人工鱼礁上附着贻贝、牡蛎、海胆和珊瑚等各式各样海洋生物的覆盖率超过95%。一些濒临绝迹或稀有的物种纷纷在礁区再现,在礁区觅食和活动的有鲷科鱼类、石斑鱼类、细鳞鯻、九棘鲈、三线矶鲈和黄斑蓝子鱼等经济种类群体。在廉江龙头沙人工鱼礁区,发现了以金钱鱼(金鼓)和四线天竺鲷为主的鱼群,而这些鱼类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开展的本底调查中并没有发现。

海洋牧场建设也促进了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调查表明,广东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比投礁前明显提高,投礁每空方比未投礁的一般渔场每年增加渔获量8~10公斤。渔获物中优质鱼类的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比未投礁的一般渔场渔获量增加明显。已建成的人工鱼礁区,每年包括捕捞收入、养殖收入、旅游收入等直接经济效益达每亩数千元。

广东正在制定《广东省海洋牧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是在“十四五”时期,建立“政府示范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科企协同创新、牧场分类打造、生态模式构建、产业融合培育、信息装备支撑”的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全省八区海洋牧场产业集聚群,形成海洋牧场+深水网箱+休闲旅游垂钓+渔港经济区整体发展模式。

│扎实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已经成为一项政府支持、社会认可、群众参与、效果明显的资源修复措施和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广东累计用于增殖放流资金逾3亿元,共增殖放流海水鱼、虾、蟹、贝等海洋经济物种以及鲎、海龟等海洋保护物种约40亿尾(粒、只)。

2019年,广东携手港澳联合举办“全国放鱼日”暨粤港澳大湾区增殖放流活动,活动以“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共建生态美丽湾区”为主题,是内地与港澳首次在大湾区联合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活动当天共向珠江口海域放流鲷科鱼类、石斑鱼、对虾、中国鲎、蠵龟、绿海龟、太平洋丽龟等海洋物种近5000万单位。国家部委、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广东省政府有关代表200多人参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每年举办濒危水生物种放流,先后组织放流中华鲟、大鲵、海龟、黄喉拟水龟、中国鲎、唐鱼等,有效补充了水生野生动物资源。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殖放流了100只绿海龟,其中,23只来自海上救护,14只来自执法部门罚没移交,其余63只则来自于人工繁殖。

2020年10月,以“维护生态平衡,共建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广东省鳗鲡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2000公斤成鳗、35000尾鳗苗。广东鳗鱼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具有出口定价话语权的农产品,“顺德鳗鱼”也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加大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水生野生动物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广东拥有中华白海豚、鼋、黄唇鱼、花鳗鲡等众多珍稀物种。一直以来,广东通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执法监管,水生资源监测、科考和科普宣传等系列措施,不断加强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加强救护能力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水生生物生态环境监测、加强保护科普宣传力度、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管,加大水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澳门民政总署以及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交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合作,推动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广东已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以自然保护区、特种养殖场、水族馆、海洋馆等为骨架,覆盖全省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通过省级统一指挥、协调救护,实现了水生野生动物的快速高效救护处置。

2020年3月,新修版《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经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是国内第一个明确“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全链条监管做出了规定,对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水生野生动物做了衔接性规定。

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月是农业农村部自201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广东每年都举办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活动进行普法宣传、科普宣传,引导民众关爱水生动物。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普及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广东已建海洋与渔业类自然保护区类型、数量、面积一直居全国前列,有效保护了水生生物繁衍空间和生存条件。2017年7月,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诱导5只绿海龟在人工条件下产卵,孵化出稚龟743只,实现了绿海龟人工繁殖,填补了我国在绿海龟全人工繁殖技术上的空白,为全面实施海龟资源增殖放流、恢复我国野生海龟种群提供切实有力的技术保障。至2020年,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放流海龟6万余只。

│严格规范落实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 保护渔业资源│

落实南海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2017年是原农业部南海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调整实施的第一年,其中,南海休渔期为期三个半月,珠江禁渔历时4个月。休渔作业类型调整为除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为捕捞渔船配套服务的捕捞辅助船也同步休渔,堪称广东省史上最严的一次休渔。做好休渔禁渔前的动员部署,强化休渔禁渔期间的执法监督。组织基层渔业主管部门、渔政队伍登记造册并公示休禁渔渔船名单,组织开发休渔渔船管理APP,提高监管效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有效保障休渔秩序平稳和渔区社会稳定,休禁渔期间总体态势平稳可控,没有出现渔船集体冲港等违反休禁渔制度的重大事件。

协调推动深圳湾禁渔区有效期延长五年,继续施行禁渔区制度,强化深圳湾海域渔业资源养护效果。深圳湾部分海域自2014年起设立禁渔区,深港跨海大桥以东粤港水域边界以北至深圳陆域约23㎞海域,实施全年全时段禁渔,禁渔区内禁止一切捕捞和养殖行为。禁渔区有效期为五年。禁渔区设置以来,渔业资源数量明显增大,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显著。2019年,深圳湾禁渔区禁渔区有效期延长五年。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