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第七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    来源:网易,水产前沿    发布日期:2021-10-19 15:14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21年10月15日-17日,第七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湖北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数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累计近300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从业人员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聚集“创新水产工程科技 支撑渔业绿色发展”这一主题,采取大会主题报告与学术报告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重点围绕绿色化池塘养殖工程、工厂化高效智慧养殖工程、水产冷链化优质保鲜贮运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交流和研讨。

浙江大学叶章颖教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喂的探索与实践

叶章颖在报告中强调了“投喂”的重要性,主要因为饲料成本高:占水产养殖总成本的60%以上;水体污染源头:残留饲料将直接造成水质恶化;福利化养殖重要体现:合理的营养摄入,保证养殖对象健康生长。故而精准投喂是保证饲料效率最大化、减少饲料浪费和降低水体污染的基础。对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而言更是如此,甚至还要再进一步,达到智能投喂的程度。

叶章颖认为,实现智能投喂的关键点就在于,何时投、怎么投、投多少三个方面,需要投喂系统硬件和投喂策略两方面共同支持。投喂系统的关键不是用户使用投饲机进行投喂,而应该是投饲机指导用户如何投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更需要相适应的智能投喂方式。投喂系统硬件也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一机多用,还需要根据饲料成本、硬度、比重、大小和形状来选择合适的投喂方式。最后,叶章颖介绍了近几年团队主要科研项目以及在工厂化养殖只能投喂技术与装备上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阳江研究院余铭教授:水产品电磁保鲜新技术与品质控制

余铭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水产品的电磁学特性、电磁场对水产品的影响方式、电磁场对水产品保鲜的机制、水产品空间电磁场保鲜技术进展等,并表示自2012年验证原理后,一直在研制空间电磁场设备,并于2020年得出最新一代空间电磁场设备。

随后,余铭用图片、视频、对比试验的形式展示了水产品空间电场冰温保鲜效果、水产品空间电场微冻保鲜效果、冷冻水产品空间电场解冻情况,以及空间电场保鲜水产品技术应用情况。结果显示,低频电场具有辅助冰温保鲜延缓虾头腐败的优势(减少不易流动水的迁移);鱼类在空间电场下-10℃贮藏120天,冻结状态下无需解冻可直接用刀切开;空间电场解冻后水产品外观鲜亮、解冻后温度均匀、眼睛凸起有亮泽等。

东南亚技术中心项目主席Dr. Krishna R SALIN:东南亚水产工厂与数字化创新的进程

Krishna Salin博士从水产创新的驱动力、东南亚水产创新主要方向进行了详细说明,主要包括增加水产养殖的利润;减少/消除抗生素的使用;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水产品可追溯认证;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物;使养殖系统更加节能或可循环。随后,Krishna Salin博士运用图片及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智能投喂、机器视觉巡检、智能计数、基于水产原料的3D打印技术、纳米气泡供氧等多项新研发技术或产品在东南亚水产上的应用情况。

Dr. LI Meng:基于硫自养反硝化过程的水产养殖尾水高效脱氮(线上报告)

李甍在报告中表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极具前景,可以减少水资源消耗,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集约化养殖,但饵料中30-50%的氮被鱼类利用,50-70%以氨氮形态进入养殖水环境中,将会对养殖环境造成影响。而硫自养反硝化是一种针对低碳氮比水体脱氮、低污泥量产量、低成本、稳定性强的高效脱氮方式。基于此,开展了以固体含硫物质为电子供体的系列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于硫循环建造反应器,可有效降低废水脱氮过程中有机碳消耗,并实现高效脱氮;电化学装置(MFC)的耦合有助于促进系统内硫化物的转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刘宝良副研究员:投喂策略对RAS中鱼类生理节律和水质变动水平影响研究

刘宝良在报告中表示,养殖动物及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RAS中营养物质转化的枢纽环节,其中鱼类日代谢节律是RAS系统水质波动的主要内在动因。影响鱼类代谢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大小(发育阶段、体重)、温度、光照、溶氧、投喂频率、摄食水平、养殖密度等等。行业需要厘清鱼类在特定环境下,特定时间内摄入食物的量和消耗的氧气、排出的废弃物之间的时空关系。其中,投喂策略是整个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生产管理环节之一,饵料是决定鱼生长快慢、产量高低及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科学投喂是关键。

基于此,刘宝良团队进行了投喂策略对RAS中鱼类生理节律和水质变动水平影响研究,总结出多个结论。

最后,刘宝良提到几点思考,现阶段RAS运行稳定性和产出的高效性仍存在一些问题,能耗也仍旧偏高;特定养殖动物的RAS中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模型仍旧缺失;基础性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产业技术的进步;工业化水产养殖的实现基于我们对养殖动物和系统的全面认识和把握。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何绪刚教授:池塘工厂化养殖技术与模式研究

何绪刚在报告中表示,圈养模式是基于能时时打扫卫生的理念而提出的养殖模式,主要结构包括圈养桶、曝气系统、集排污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池塘圈养系统具有适应性广、绿色环保、提质增产、增量增收、渔业现代化的特点。

池塘圈养模式于2017年小试,2018年、2019年中试,养殖效果显示该模式排污率高、扩容效果显著。而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池塘圈养模式,截止至2021年10月,全国已推广1803个圈养桶,合计2.26万㎡。

何绪刚最后总结道,圈养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新模式。对社会而言,节水减排、节约土地资源、绿色环保;对消费者而言,提供了优质,低药残、低异味的水产品;对生产者而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力投入,方便捕捞、管理、均衡上市;对产业而言,促进水产养殖业向工业化、信息化转型,可持续绿色发展。

宁波大学史策副教授:海水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史策在报告中表示,海水蟹循环水单体养殖可以实现消除相残情况,大幅提高密度,收获软壳蟹,100%收获等。但该模式主要用于阶段性养殖,如育肥、反季节售卖、软壳蟹生产等,主要原因为系统内生长慢,全程养殖不划算。

基于此,团队针对水质、养殖盒空间、养殖盒颜色、光谱、光照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得出较大空间、蓝色的养殖盒较优。而且,全光谱11.36-18.27 W m-2对青蟹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增加光照授时因子可促进生长并提高蜕壳同步性。

史策最后还提到,自动投喂系统、养殖盒结构、水质参数将是其团队下一步研究方向。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孙大伟助理研究员:基于近红外时空光谱特征的鲑鱼土腥味研究

大伟在报告中提到,随着消费升级进程,我国鲑鱼需求大幅增加,消费者对品质要求日益关注,而土腥味就是影响鲑鱼品质与价值的一大问题。鲑鱼土腥味的成因复杂,主要与水质等环境因子、咸淡水藻类等相关,检测技术工序繁杂且耗时耗力,故行业急需快速精确的检测手段。

而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土腥味鲑鱼肌肉样本,总体精确率可达85%以上。同时,设计相关研究后还得出以下结论,鲑鱼体内土腥味物质含量与其反射光谱均随季节呈现动态变化;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实现脂肪酸等土腥味相关物质的定量检测等。此外,本技术不仅用于土腥味检测,还可应用于咸淡水养殖鲑鱼的溯源、三文鱼掺假检测、营养物质成分检测等。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