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国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深化渔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为我国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 603.21万吨,比2002年增长1 648.35万吨,年均增长4.17%;2011年,全国渔业总产值15 005.01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8倍。
产业升级强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地位更加巩固,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这么一家企业,它的加工车间不在陆地上,而是流动在大海上,它就是浙江温州华盛水产公司。华盛公司建了两艘海上加工船,船上装备了自动水产干制品流水线,清洗、冷却、干燥一次性完成,从活鱼虾到干成品只需半小时。华盛公司的海上车间,是我国渔业过去10年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10年间,我国渔业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先说传统捕捞业调整、改造。从2002年起,我国各地稳步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10年累计淘汰老旧渔船近3万艘。我国研发的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了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管理环节的相互衔接。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我国渔船平均功率达29.50千瓦,是2002年的2.06倍。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保证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合理有序进行。
再看水产养殖。10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水产养殖大幅增长,养、捕比例由2002年的63:37提高到2011年的72:28。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均达到了70%。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改造养殖池塘1 100多万亩,创建了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 70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原良种场达到16 000多家,年产淡水鱼苗11 197亿尾、海水鱼苗45.4万尾。“一条鱼工程”深入发展,如鳗鱼、罗非鱼等已形成“一条鱼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格局。
10年来,我国渔业已建立一支科技创新推广队伍,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推广诸领域。全国现有渔业科研机构117个,直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达6 800人;有相关推广机构1.3万多个,从业人员3.8万人。从水产育种到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技术含量都有显著提升。“浦江1号团头鲂”、“黄海1号中国对虾”、“大连1号杂色鲍”、“东方2号杂交海带”、“新吉富罗非鱼”、“蓬莱红扇贝”等一批优良新品种先后被培育出来,并得到推广。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海参、海蜇等一大批名优种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相继取得成功。到2011年,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5%。
国际合作拓新路
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渔业“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全球资源和市场开发,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提升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的转变在渔业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在国际渔业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管理规则的制定,争取国际渔业管理话语权,确保我国在公海的渔业利益。10年来,我国参与制订了相关地区性渔业养护公约,参加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召开的年会和重要的分委会议,监督执行国际组织通过的各项决议,定期提交相应的统计数据和国家报告,履行我国相应国际义务。同时,农业部与海关总署、外交部等部门协商,建立相关水产品进口查验审批制度,目前已经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部分水产品进口通关实施查验。
在国际渔业合作方面,我国签署了14个双边渔业合作协定、7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加入了8个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参与的会谈机制超过30个,同时还参与了12个多边国际组织有关渔业的活动。近年来,我国还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在相关水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有效维护了区域渔业生产秩序,促进了区域渔业管理,树立了我国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
10年来,我国公海作业海域进一步拓展,东南太平洋渔场得到了开发,南极磷虾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捕捞对象从传统底层鱼类资源拓展到鲣鱼、竹荚鱼等10多个重要远洋渔业种类。
我国还积极引进金枪鱼围网等渔船,大型渔船数量迅速增加,船舶类型更加齐全。远洋渔业实现了从单一拖网到拖、钓、围等多种形式转变,从小型渔船向大型现代化船队转变;大洋性渔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其所占比重增加到58%。2011年,我国获得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已达116家,获批准作业的渔船达2 227艘,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114.80万吨、125.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0.86%、100%。
科学发展惠民生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健康渔业,大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安全、优质、充足的水产品供给,同时积极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确保了渔民收入稳步增长
多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16.12万吨,较2002年增长了78%;进出口总额258.09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了2.7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渔业生产实力、国际地位提升,成果惠及百姓。2011年,我国人均水产品达41.59公斤,比2002年提高了10.36公斤。水产蛋白消费已占我国动物蛋白消费的三分之一,有效改善了国民的饮食结构和营养结构。我国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基本平稳,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稳定了农产品价格。
2011年,我国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有力地支撑了农村经济发展。10年间,我国渔业从业人员以年均1.1%的速度持续增长,2011年达到1 458.5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45.7万人。我国现有8 617个渔业村、渔业人口2 060.69万人,渔业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达798.38万人,渔业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10 011.65元,比2002年增长4 960.65元。
过去的10年,我国渔业壮大了自身,提升了国际地位,渔民稳步致富,国民大饱口福,渔业发展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十二五”时期我国渔业发展将以安为先,坚定不移地保安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增收入,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更加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渔民民生,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更加注重渔业功能和空间的拓展,更加注重国际竞争力提升,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黄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