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重要内容。继“质量强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发展论坛上,部分专家认为,国际船舶、航运市场深度调整的加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对我国船企满足船东运营需求及国际海事规范要求,提升船舶建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但是,对众多船企而言,想要推动产品不断迈向中高端,赢得质量时代船市竞争的主动权,至少还面临材料、工艺与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代产业。突破先进基础材料是船企提升产品质量、保证建造效率、步入质量时代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基础材料产品结构实现升级换代,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高端制造业重点领域所需战略材料制约问题基本解决,关键战略材料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5%。但目前来看,高强度钢、高性能海工用钢等国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0%,这些材料还需要大量进口,而且这些材料远超普通材料的厚度,不仅对建造和焊接工艺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对替代钢材的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LNG)船、汽滚船和海工装备等高技术装备需求的增长,船企对抗裂性能更好、预热温度更低、更省电的焊接材料需求也在增长。尽快取得先进基础材料产品研发的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正在成为船企及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努力的重要方向。
工艺是产品生产的决定因素,装备的研制实质上就是工艺的探索,提高船舶建造工艺水平是船企提升产品质量、保证建造效率、步入质量时代的关键。船海产业具有离散度高、产品复杂多样等特点,生产过程涉及预处理、加工、焊接、装配等多项工艺。随着造船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如何围绕工艺研究、改进和创新,加快提升船舶建造的质量和效率,对处在市场低迷期的船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骨干船企正在积极加快探索。比如,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利用风电安装船建造的机会,积极研究推广高效焊接工艺,使用高效工具工装,使得该船焊接生产过程中打磨成本下降28%,拍片合格率提升15%,一次报验合格率达到95%,综合人工成本降低32%。
船企进入质量时代更需要依靠专利力量。不论是材料研发、工艺研究,还是产品升级换代,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保驾护航。在经济全球化和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各国专利保护规则和标准的相互渗透已不可避免,中国船企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如何甄别、借鉴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市场竞争中,船企如果不重视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极可能因知识产权案件败诉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对此,业界人士认为,提升专利意识,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力度,建立中国船舶工业知识产权联盟是当务之急。
质量是企业的根基,是市场的保证,更是船企竞争的“免死金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压力的增大,以及市场环境、人力成本、环保等因素影响,我国船舶工业既受到欧美国家技术的限制,又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的夹击,过去依靠要素投入、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尽快实现向以创新驱动、产品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迫切。要实现这一转变,突破先进材料是基础,加快工艺研发是关键,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保障,只有全力破除这些影响质量提升的难题,中国船舶工业才能昂首迈进质量时代。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