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渔机所在山东省荣成市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平台与智能养殖模式”项目现场验收会。会议对“拖航式封闭移动养殖平台和大黄鱼规模化养殖生产实验”及“舱养大黄鱼专用饲料”两项成果进行了现场验收。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会长李杰人分别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查阅了实验记录与原始数据,实地考察了“渔机1号”养殖平台,并进行了现场抽样测量。经质询与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完成了既定任务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渔机1号”是我国首个可拖航、具备智能化控制能力的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满载排水量8600吨,总养殖舱容5040立方米,具备在水深30米、5级海况下进行安全生产的能力。平台搭载4个独立养殖舱,最大单舱容达1260立方米,可实现从苗种转运、入舱调控、智能投喂到起捕出舱全流程闭环作业。

在近期完成的大黄鱼规模化养殖实验中,养殖存活率达95%,单位舱容产出密度达31.7公斤/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在密度与效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此外,与“渔机1号”配套研发的“舱养大黄鱼专用饲料”针对封闭舱养环境下的摄食行为、饲料稳定性与营养吸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项优化,填补了国内工业化海上养殖专用饲料的空白。

专家指出,本次“渔机1号”平台与配套饲料的协同突破,首次构建了具备“系统化工程逻辑”的深远海工业化养殖体系,实现了从装备试验、养殖工艺、环境调控、数据采集到配套饲料的全链条贯通,具备了推广复制的基础。
麦康森院士强调,深远海是我国水产养殖拓展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加快“渔机1号”在黄海、东海等重点海域的推广应用,推动标准体系与产业模式同步成熟,助力国家“蓝色粮仓”战略深入实施。
该项目的成功验收,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技术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为实现养殖装备自主化、技术体系化和产业规模化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