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际发展动态
粮农组织最新年鉴(2023年数据):水产养殖创下新纪录,捕捞渔业保持稳定
作者:深蓝牧渔    来源:深蓝牧渔    发布日期:2025-10-24 12:39    字体大小:【大】【中】【小】

全球产量:水产养殖推动创下新纪录2023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历史性里程碑:近2.28亿吨。其中,水生动物产量1.89亿吨(较2022年增长2.1%),藻类产量3900万吨。水生动物的首次销售价值估计达到5010亿美元,其中水产养殖业创造了347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无疑是水产养殖业,其水生动物产量与《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 2022年公布的数据相比增长了4.2%。相反,捕捞渔业略有下降,下降了0.2%,主要原因是凤尾鱼等远洋鱼类捕捞量的波动。亚洲重申其主导地位,占水生动物总产量的72%。其次是美洲(11%)、欧洲(9%)、非洲(7%)和大洋洲(1%)。

水产养殖业巩固其领导地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全球水生动物的主要来源,这印证了自2022年以来观察到的趋势。2023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9850万吨,超过了捕捞渔业的9040万吨。这一里程碑反映了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增长,其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4%上升到目前的52.2%。水生动物养殖产量在地理上集中:2023 年,中国(56%)、印度(11.5%)和印度尼西亚(5.7%)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近 79%。整个亚洲贡献了近 89%。内陆水产养殖(淡水)仍然是水生动物养殖产量最大的领域,产量达6170万吨(占水产养殖总量的63%),而海水和咸水养殖产量为3680万吨。淡水中以鲤鱼、罗非鱼和鲶鱼等物种为主,而海洋/咸水环境中则以牡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大西洋鲑鱼和虱目鱼为主。在藻类方面,水产养殖占绝对主导地位,产量为 3760 万吨(占藻类总量的 97%),主要在中国(61.3%)和印度尼西亚(25.9%)。2023年,水产养殖(动物和藻类)的农场交货总值达到3657亿美元。

捕捞渔业:稳定与变化2023年,全球捕捞渔业产量保持相对稳定,为9040万吨水生动物,较上年略降0.2%。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捕捞渔业产量长期趋势持续在每年8600万吨至9600万吨之间波动。海洋渔业产量为 7830 万吨(比 2022 年减少 1.0%),内陆渔业产量增长 5.5%,达到 1200 万吨。2023年,主要的捕捞生产国是中国(14.6%)、印度尼西亚(8.6%)和印度(6.8%),合计占世界总量的近30%。与水产养殖相比,这意味着捕捞国的地理集中度较低。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联邦、美国、秘鲁和越南。按品种划分,阿拉斯加狭鳕 ( Gadus chalcogrammus ) 的捕获量最多(350 万吨),其次是鲣鱼 ( Katsuwonus pelamis )(300 万吨)和凤尾鱼 ( Engraulis ringens )(240 万吨),尽管后者在 2023 年的捕获量相对较低。鲱鱼、沙丁鱼和凤尾鱼占总捕获量的 17% 以上。

国际贸易: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国际贸易对该行业仍然至关重要。2023年,估计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35%用于国际贸易。全球水产品出口额达1820亿美元,较2022年的纪录下降3.9%。按出口额计算,欧洲是主要出口地区(38%),其次是亚洲(34%)和美洲(21%)。按国家划分,中国是出口额最高的国家(11%),其次是挪威、越南和厄瓜多尔。进口方面,欧洲也是主要市场(41%),其次是亚洲(35%)和美洲(20%)。最大的进口国是美国、中国、日本和西班牙。高收入国家占进口总额的74%。尽管藻类贸易量较小,但2023年的出口额仍达到15亿美元。

消费:餐桌上水产品增多最新的表观消费量数据对应2021年。当年,全球人均水产食品消费量(不包括藻类)为20.5公斤,保持了长期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为9.9公斤)。初步估计,2022年将略微增至20.7公斤,2023年将略微增至21公斤。亚洲的人均消费量最高(24.7公斤),其次是欧洲(21.9公斤)、大洋洲(21.6公斤)、美洲(15.3公斤)和非洲(9.2公斤)。消费结构各有不同:2021年,鱼类占水生动物消费的73%,贝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占26%。淡水鱼和洄游鱼类是消费量最大的类别(占人均消费总量的41%)。此外,年鉴还强调,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预计到2023年,人类消费的水产食品中约有58%来自养殖。从营养角度来看,2021年水产食品提供了全球约15%的动物蛋白摄入量。

行业就业:水产养殖推动增长2023年,全球初级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就业人数接近6320万人,比2022年增加140万人。总体趋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业就业人数的强劲增长,新增110万名工人(增长5%)。海洋捕捞渔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近60万人(增长3.5%),而内陆渔业就业人数则略有下降,下降了1%。亚洲仍然是主要的就业中心,集中了95%的水产养殖业从业者和77%的捕捞渔民。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就业分布(2023年)海洋渔业:与 2022 年相比增加了近 60 万人(+3.5%)。内陆渔业:减少0.2万人(-1%)。增长:水产养殖是总体就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与 2022 年相比增加了 110 万名工人(+5%),主要在亚洲。地理和性别分布捕捞渔业:女性占24%(该行业77%的从业人员数据可用)。这一比例在美洲较高(39%),在欧洲较低(4%)。水产养殖:女性从业者占比27%(该行业60%的数据可用),主要集中在亚洲。美洲(13%)、大洋洲(12%)和非洲(15%)的女性从业者比例较低。就业状况及处理时间投入:在报告时间使用类别的地方(渔业为 56%,水产养殖业未报告约 40%),大多数人全职或兼职工作(82-83%),而少数人偶尔工作(17-18%)。加工领域的就业:尽管数据覆盖范围仍然有限(2023 年为 59 个国家),但据报道有 240 万人从事水产品加工工作。编者注:值得注意的是,粮农组织正在不断努力提高这些数据的质量和覆盖范围,这可能会导致未来版本的修订。

结论《2023年渔业和水产养殖统计年鉴》证实了该行业的持续增长趋势,全球产量(包括水生动物和藻类)达到创纪录的近2.28亿吨。水产养殖业已成为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水生动物产量连续第二年超过捕捞渔业,目前占总产量的52%。与此同时,捕捞渔业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尽管年度变化略有不同。亚洲仍然是水产养殖和捕捞渔业迄今为止的主要地区。这些数据凸显了水产养殖在满足全球水产食品需求方面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粮食安全、营养和数百万人生计中发挥的根本性作用。人均水产养殖消费量稳步增长,2021年超过20.5公斤,反映了这种依赖。虽然捕捞渔业仍然至关重要,但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水产养殖业的活力和扩张正在引领全球水产品生产的未来。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