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首部针对海洋牧场的立法10月1日起实施,将为汕尾带来新机遇
作者:数智深蓝    来源:数智深蓝    发布日期:2025-10-10 16:19    字体大小:【大】【中】【小】

10月1日,《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这份条例不仅是汕尾市推进“海洋强市”建设的法治保障,更是一份清晰的产业指南和机遇图谱。它超越了传统渔业管理的范畴,首次以法规形式,为构建从种业、养殖、装备到加工、物流、旅游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描绘了发展蓝图。

这部《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汕尾经略海洋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全链条发展的新阶段。它旨在激活汕尾2.39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动能为汕尾带来机遇。机遇一:种业振兴——《条例》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晨洲蚝、海胆、海马、鲍鱼”等地方特色品种的研发保护,并鼓励引进高效益苗种。这里面,创业的门道就来了!譬如,加入“育繁推”链条。政策鼓励校企合作,这意味着创业者可以联手科研机构,成为优质种苗的“推广者”和“孵化者”。目前,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大华海水育种中心等多个项目已落地,一个年产值达3亿元的种业集群正在蓄力。围绕种苗的饲料、营养剂、病害防治等配套服务,同样是一片蓝海。

机遇二:智能装备与技术服务——“做海洋牧场的‘军火商’”《条例》鼓励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技术,推动水下机器人、无人投喂船、智能网箱等智能装备的加快应用。这对创业者来说,意味着可以从智能装备研发与运维、技术服务与数据服务,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智能装备研发与运维方面,对于科技型创业团队,可以专注于开发或代理适应汕尾海域的监测仪器、自动化投喂系统。这不仅是卖设备,更是提供一套“智慧养殖”解决方案。在技术与数据服务方面,随着大量监测设备部署,海洋环境、鱼群生长等数据将海量产生。成立一家专注于海洋数据分析和服务的公司,为养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前景广阔。

机遇三:冷链物流与加工——“让海鲜‘锁鲜’升值”《条例》提到了着力于打造一体化冷链物流基地,普及“船头码头”冷链设施,支持海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机会在哪儿呢?其一,搞定“最后一公里”冷链。最后一公里”冷链服务:在码头布局小型预冷、分拣、包装服务点,解决渔民出海归来“第一站”的保鲜问题,这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需求明确的切入点。其二,做深加工,创自己的牌子。政策支持将海产品变成即食食品、保健品、美容产品等。创业者可以开发具有汕尾特色的预制菜、休闲零食,打造“汕尾领‘鲜’”子品牌。甚至连加工废料(如贝壳等)的高值化利用,都隐藏着循环经济的商机。在码头搞个小服务点,专门帮刚上岸的鱼获预冷、分拣、包装。这活儿门槛不高,但需求是刚性的,稳稳当当。

机遇四:休闲渔业与融合业态——“从‘吃海鲜’到‘玩海趣’”《条例》鼓励拓展海洋牧场功能,规范发展集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科普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并探索“风渔融合”(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结合)等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创业者可以创办海钓俱乐部、海上观光平台、海洋科普研学机构。在庞大的海洋牧场上,开发“沉浸式”渔旅体验项目,满足都市人对于海洋的好奇与休闲需求。或者是围绕休闲渔业,需要专业的运营管理、安全服务、营销策划团队等,《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的出台,就是一份发给所有想干事的人的“招商说明书”和“机会清单”。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汕尾的这片“蓝海”,绝不是只有开大船、撒大网才能玩。无论你是科技精英、服务能手还是文旅玩家,都能在这条即将腾飞的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的“坑”。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读懂政策里释放的信号,然后胆子大点,在这片崭新的“蓝色粮仓”里,圈下属于自己的“地盘”。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