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RCEP催生“海鲜工厂”热:东南亚为何盯上中国养殖工船?
作者:    来源:吾爱海洋    发布日期:2025-07-14 18:12    字体大小:【大】【中】【小】

今年3月下水的“湛江湾1号”,这个能年产2000吨名贵鱼类的智慧养殖平台,最近却在东南亚水产圈掀起了热议——RCEP协议生效三年之际,越南、泰国等成员国纷纷向中国抛来合作橄榄枝。这艘带着“全海域自主避台风”“绿色能源自供给”黑科技的养殖工船,究竟藏着怎样的吸引力?

其实,南海与东南亚海域连成一片优质养殖带,但传统网箱抗风浪能力弱、养殖密度低的痛点长期存在。而“湛江湾1号”配备的DP-1动力定位系统,能让这个8万立方米水体的“移动牧场”在千米深海稳稳停泊,遭遇12级台风时还能像船舶一样自主航行躲避。

更让东南亚企业心动的是,其独创的12个独立养殖仓可同时饲养石斑鱼、金鲳鱼等高价品种,饲料投喂、死鱼收集等全流程自动化,直接将人力成本砍掉七成。


RCEP带来的关税红利正在加速这种技术输出。湛江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四月湛江对东盟水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8%,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占比首次突破40%。

“背对背原产地证明”政策让中国养殖的活鱼在东南亚分装后,仍能以免税身份进入日本市场,这种供应链重构让马来西亚贸易商陈伟明直呼:“相当于把中国养殖场‘搬’到了我们家门口。”

不过最让国际观察家关注的,是这套模式对海洋生态的友好性。平台采用的柱稳式框架结构,通过内外海水高效交换形成天然水流,避免近海养殖常见的污染堆积。

当中国工程师用三年时间将钢材用量缩减15%、运营成本降低20%,当RCEP成员国开始共享这套深海养殖的中国方案,或许用不了太久,新加坡超市里的老虎斑、泰国夜市上的烤鲷鱼,都会带着“湛江湾1号”的智慧基因。

这场始于养殖工船的技术出海,正在改写太平洋西岸的海洋经济版图——毕竟在饭碗问题上,谁不想拥有更聪明的“捕鱼之道”呢?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