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艘名为“浙普渔运68877”的渔船在舟山海域顺利完成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海上测试。 该系统由浙江省智能船舶研究院研发,重点验证渔船在目标识别、碰撞预警及自动避让等方面的效果。 这是国内首次在渔船上应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我国渔船智能化改造迈出重要一步。
01 针对海上安全痛点开发
据介绍,“无人船”技术相关部署目的是减少渔民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的操作压力,降低因疲劳或视距不佳带来的碰撞风险。 不同于传统的雷达预警系统,这套系统融合了多种传感器,能够自动识别前方目标,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时主动采取减速或避让操作。 “浙普渔运68877”被选为试点船舶,经过近10个月的装调与测试,系统于今年4月进行了首轮实船验证。
02 系统自主识别、自动避让
测试于4月16日上午在舟山沈家门附近海域进行。过程中,“浙普渔运68877”先后与一艘货轮和一艘试验船进行交会避碰验证。 当日上午8时49分,试点渔船从沈家门渔政码头启航。行至开阔海域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被正式启动,实时监测前方动态。系统监控显示,一艘货轮正处于正面方向约2,400米处。 随着距离逐渐接近,系统报警器分阶段发出警报,数字颜色从黑色变为黄色再转红色,并自动减速。 9时19分,当与货轮距离缩小至约424米时,系统控制船只自动停驶,成功避免了潜在风险。 随后,系统还完成了双向交叉会船避让测试,与另一艘试验船“浙舟护渔013”交会时再次自动识别、减速避让,表现稳定。 最终,渔船按计划顺利返航,系统运行与预设航迹高度一致,海试评估获得专家组和渔民代表一致认可。 据悉,该系统目前仍处于测试优化阶段,后续将根据反馈继续完善功能,并计划在更多不同类型渔船上开展适应性测试。
03 渔民接受度高,但成本仍是关键
长期以来,渔船碰撞事故多发于凌晨或夜间,主要由于能见度差、疲劳驾驶等因素造成。 渔民常年海上作业,精神负荷重,人工值守难以避免疏漏,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正是为此而生。 参与试航的渔民普遍表示,系统在提高安全性方面确有实际作用,特别是在夜间、能见度差等复杂海况下,能够有效弥补船员瞭望盲区。 尽管渔民接受度高,但推广过程中仍面临现实挑战。 目前渔民收入不稳定,对高投入设备的接受度有限,因此系统推广仍需兼顾技术成熟度与渔民经济承受能力。 同时,设备安装和运维成本是推广中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与普遍认知不同,其实渔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挺高的。他们常年和大海打交道,深知安全的重要性。只要这套系统能有效提高安全性、价格合理,相信不少渔民都愿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