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蓬勃发展,在拓展渔业多种功能、丰富渔业产业业态、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振兴、农渔民增收,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我国休闲渔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业态向多元融合跃升,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但同时发展模式功能单一、管理服务待进一步规范提升等短板弱项仍然存在。为促进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编制了《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5)》,总结分析了2024年休闲渔业发展状况特点,并就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产业发展特点。一是政策驱动与规范管理并行,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休闲渔业发展,将其作为推进渔业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意见、政策、标准等,引导休闲渔业向规范、高质量发展转变。政策扶持引导方面,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遴选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开发差异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印发《海南省休闲渔业相关项目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省级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渔业垂钓赛事基地等进行奖补,最高可达500万元。规范行业管理方面,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垂钓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水生生物保护和公众休闲垂钓需求,科学合理划定禁钓水域、打击整治违规垂钓。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长江流域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
二是多元化、融合化发展态势显著,形成多业态交织的产业矩阵。我国休闲渔业已由传统的垂钓、观光等范畴发展为融合“渔业+旅游+文化+研学+康养”的复合型产业,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传统渔业资源与休闲旅游需求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印发《黑龙江省加快冷水渔业振兴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4—2026年)》,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办好’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推动冰雪渔业发展”,2024“冷水鱼·冬捕季”系列活动历时50天,举办冬捕、冬钓活动210场,累计接待游客近146万人次,旅游收入近9亿元。海南省充分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启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2.0版规划》,推动“休闲渔业+滨海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从传统“看海”模式向深度“玩海”模式转变。渔业文化与地方民俗、节庆活动结合,实现渔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休闲渔业提档升级有机融合。浙江湖州依托太湖、南浔古镇等资源,结合“桑基鱼塘”等文化遗产,建设标准化垂钓码头和休闲村庄,开发渔文化体验和生态观光等特色项目,形成包括垂钓、渔家乐、观光渔业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安徽休宁依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泉流水养鱼,推动泉水鱼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渔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连续8年举办“泉水鱼节”,开发“一鱼三吃”等系列菜品,打造独具特色的集生态美食、文化体验、山水度假、乡村休闲等为一体的新型业态。
三是特色品牌化建设提速,区域特色标识(IP)与差异化竞争成为发展新引擎。随着各地休闲渔业发展提档升级,休闲渔业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资源开发和初级服务提供,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品牌化意识显著增强,特色化、IP化运作成为产业提升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路径。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独特的渔业资源禀赋、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民俗风情,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休闲渔业公用品牌。查干湖依托古老的冬捕渔猎文化,举办23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成功打造查干湖冬捕文化旅游名片。象山开渔节承袭东海渔民传统开捕祭海仪式,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节庆品牌,有力推动当地渔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福建霞浦凭借独特的滩涂风光和紫菜养殖场景,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形成“光影滩涂”主题摄影旅游品牌。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广西打造稻渔丰收节,成为展示广西稻渔产业发展、稻渔文化、民族特色风情的重要窗口。经营主体避免同质化竞争,积极寻求独特定位和价值主张,打造精品化路线和主题IP。山东荣成东楮岛村结合古渔村历史打造沉浸式文化街区,通过修缮海草房,打造海上观光、赶海垂钓等旅游项目,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古村落。海南着力打造以“渔村慢生活”为主题的精品化渔村民宿,认定陵水疍家渔排、临高“浪花小筑”、潭门“无所归止”等一批共享渔庄。
发展形势、问题及建议。休闲渔业是繁荣渔村、富裕渔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十五五”时期,休闲渔业面临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休闲渔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休闲渔业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延长渔业产业链,调优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包括休闲渔业在内的水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同时,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休闲渔业加快提档升级。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都为休闲渔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休闲渔业集渔业生产、渔村生活、渔文化、生态环境于一体,关联性、综合性和带动性强,在推进乡村产业、文化和生态振兴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消费升级需求与期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产阶级的扩大,对高品质和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增加,亲子研学科普,以及以“健康+休闲”消费为主的“银发旅游”,均是休闲渔业的新增长点。同时,休闲渔业也要适应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的变化,增加中高端、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与面临的形势要求相比,休闲渔业还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和制约因素。一是政策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休闲渔业特别是休闲渔业船舶安全,涉及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各自领域均有相关政策和管理要求,需要有关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和规范要求。二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休闲渔业仍多为“渔业+旅游”的简单叠加,缺乏文化、科技、康养等要素的创新融合,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渔家乐菜单雷同、垂钓项目单一等,尚未全面形成多业态多模式多功能发展格局。三是经营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休闲渔业经营主体平均从业人员仅6人,多为小农户、转业渔民等,会管理、善经营、能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少,休闲渔业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政策与制度供给。各地应加强对休闲渔业发展的扶持引导,如盘活闲置农村房屋等资源、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公共服务等,强化政策衔接。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实际适度超前的准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服务、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标准规范。二是丰富产品和产业业态。各地应针对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分层化和社交化特点以及对参与性、体验性和沉浸性的需求,推进“渔业+”深度融合创新。如推进“渔业+文化活化”,开发“沉浸式渔村剧本游”,推进“渔业+数字科技”,开发“元宇宙渔场体验馆”,推进“渔业+绿色康养”,开发鱼疗度假村。通过创新产业业态,提供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激活城乡居民休闲渔业消费动能。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应优化存量休闲渔业从业人员,分类分层开展经营管理和服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扩大增量,鼓励有知识、有眼光、有技能、有追求的新农人投身休闲渔业。鼓励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应加强渔村、休闲渔业基地、码头等区域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条件,提升游客出游便利性和舒适度。把基础设施建设与渔村景观、文化资源保护、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古渔村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