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温州洞头鹿西乡的海域,一项突破性的养殖试验正在进行。这里没有传统的网箱,而是通过声波屏障圈定养殖区域,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在160亩海域中自由游弋,这便是全国首个“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距离岸线约25公里,海面上布设着10个橙色浮筒,它们通过24小时不间断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在养殖海域内形成一道“无形围栏”,将3万尾大黄鱼“围”在指定水域内。
大黄鱼属于石首鱼科,对声波极为敏感,一旦接收到信号便会掉头,从而被限制在设定的水域范围内。与传统网箱不同,声波屏障没有实体阻隔,不会影响鱼体生长,也不干扰其他海洋生物的自由活动。声波牧场空间开阔,相当于300多个传统深水网箱的水域,鱼群能够自由活动、觅食和集群,生活环境更接近野生状态。由于声波屏障只对大黄鱼有效,小型鱼虾可自由进出,为鱼群提供天然饵料,减少了人工投喂依赖。这一技术灵感源于国外的声学应用,例如美国五大湖用于阻拦入侵物种亚洲鲤鱼,以及英国部分核电站阻挡鱼类进入冷却水系统。
经过六年研发和多轮测试,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将其应用于海洋牧场建设。该项目由浙江海洋大学牵头,联合温州市洞头区海洋开发研究院、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实施。研发历时6年,企业累计投入超过2,000万元进行技术攻关,目前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总经理郑祥武介绍,传统网箱养殖在台风和大风浪天气下风险很高,网箱被掀翻、绳索断裂,鱼群逃逸是常见问题。2018年一次台风几乎导致企业养殖场“全军覆没”,促使他们决定研发更安全、更智能的养殖模式。2019年,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首次投放大黄鱼苗种进入“声波牧场”,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声波参数与系统布局。今年4月,3万尾优质岱衢族大黄鱼苗正式进入160亩试验海域,开启了大规模应用。
浙江海洋大学和洞头区海洋开发研究院对放流鱼群进行了全程跟踪监测。为便于数据收集,3万尾大黄鱼中有3,000尾安装了电子标记,用于记录鱼群的行为、逃逸率和存活率。数据显示,经过近四个月的监测,鱼群整体逃逸率控制在5%以内,保全率超过95%,远优于传统网箱养殖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的风险表现。在低密度、近自然的水域环境中,大黄鱼的体型、色泽、肉质均优于传统网箱养殖。检测显示,通过声波牧场养殖的大黄鱼体态修长、背部厚实、体色自然,肉质更加紧实细嫩,且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含量明显提高。专业检测机构正在对这些大黄鱼进行进一步营养分析,为高端生态海产品品牌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传统网箱养殖往往密度过高,导致种质退化、疾病频发和环境污染。声波无网养殖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也为大黄鱼野生种群的恢复提供了新思路。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后急剧衰退,曾一度濒临灭绝。浙江海洋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等科研机构,希望通过低密度养殖与近自然环境的结合,降低鱼群近亲繁殖率,保持遗传多样性,并为未来野生大黄鱼种群增殖放流积累数据。研究团队计划利用声波无网养殖技术,探索更高效的野化驯养和种质保护方法,为恢复岱衢族大黄鱼等地方原生种群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浙江洞头的声波无网海洋牧场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其成功应用引发了行业关注。宁波、舟山等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启动相关调研,探索在更大范围推广“无网养鱼”的可能性。随着声波屏障与海上风电、智能监测等技术的融合,浙江有望在海洋牧场智能化和生态化养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洞头声波无网海洋牧场的试验,展示了声学科技在渔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网箱养殖在安全、环保、鱼体品质等方面的痛点,也为大黄鱼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