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新疆博斯腾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不仅是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瑰宝,更成为上海海洋大学学子的“露天实验室”。由胡忠军副教授、王成辉教授指导的“‘沪水兴疆・渔链未来’——水产科技援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课堂从临港校区搬到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面之上,用24个采样点的监测数据、与渔民的深度对话,书写了一堂“看得见水、摸得着鱼”的沉浸式实践课,让专业知识在祖国大地的实践中生根结果。
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实践,从出发前就注定带着“传承”的温度。团队成员在筹备阶段,系统梳理了学院教授博士服务团连续20年支援新疆水产养殖的资料,从最初的渔业技术推广,到后来的种质资源创新,再到如今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前辈们扎根边疆的故事,成了最生动的“动员令”。
“看到老师们二十年前在戈壁滩上搭建临时实验室,用保温箱转运鱼苗的照片,突然明白‘水产人’的责任不只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团队成员、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的王正豪如是说。资料里记载的细节令人动容,为了让当地渔民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前辈们曾顶着40℃高温在鱼塘边手把手教学;为了适配新疆高碱水质,他们反复试验,培育出耐盐碱的优质鱼苗……这些故事让实践团队成员早早立下誓言:“要把前辈的坚守变成我们的行动,让专业知识真正服务于这片土地。”
出发前,团队结合博斯腾湖的生态特点,做了周密的预实验设计,比如针对内陆湖与华东淡水湖的水质差异,预判可能存在的碱度、温差等关键影响因素;参考历年渔业资源数据,规划了覆盖不同水域特征的24个采样点;分工明确为“下网采样组”“水质监测组”“资源分析组”,确保实践既能验证理论,又能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数据。这份准备,让实践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专业传承和精准支援的起点上。
24个采样点里的“生态密码”
天微亮的博斯腾湖,渔船引擎的轰鸣声打破宁静,这是团队在湖面作业的日常。团队成员根据分工,任鑫带领的下网采样组根据卫星定位,在预定采样点精准投放渔网,网具的选择经过特殊设计以保证既能捕获不同体型的鱼类,又能避免对幼鱼造成伤害。郑亚琪组的成员则蹲在船头,用便携式检测仪记录水温、pH值、溶解氧等数据,“这里的水pH值普遍在8.5-9.0,比华东地区高出1-2个单位,高碱度会增强氨氮毒性,对鱼类呼吸功能是不小的考验。”郑亚琪边记录边解释,这与出发前的预实验结论完全吻合,让课本上“水质因子对鱼类生存的影响”变得可触可感。
收网时刻是最热闹的,鲫鱼、公鱼、鲢鱼在网中跃动,团队成员围拢在临时搭建的船载试验台旁,用卡尺测量体长精确到毫米,用电子秤称量体重记录到克,细致观察鳞片的生长纹判断年龄,对部分样本进行快速检测。“课本上写‘鱼类种群结构反映生态健康’,现在亲手测量每一条鱼的生长数据,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负责资源分析的米嘉乐说,他们发现当地博斯腾湖水质洁净、水源优质,水域生态稳定,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使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这些第一手数据将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实践中最动人的,是与当地渔民的相遇,团队成员李锐在采样间隙与老渔民聊天时,老人兴奋地翻开手机里的旧视频:“看,这网下去就是百八十斤!”视频里的湖面泛着清波,年轻的渔民弯腰捞鱼,银闪闪的鱼群几乎要溢出船舱。“鱼多的时候,水都是甜的。”老人语气里满是骄傲,“现在虽然不让多捕了,但看到你们来测数据、护着这湖,就知道好光景还能回来。”这段对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我们的检测数据不只是数字,更是渔民对未来的期待。”
2000组实验数据中读懂“渔业人的担当”
博斯腾湖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其渔业资源状况是西北干旱区水域生态的“晴雨表”。指导老师胡忠军副教授说:“把课堂设在这儿,就是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水产专业不只是养鱼,更是守护生态的‘科学拼图’。”团队采集的24组水质数据、2000余条鱼类生长记录,正成为这幅“拼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实践带来的成长远超技能提升,团队成员郑亚琪在总结中写道:“以前在实验室测水质关注的是数据准不准,现在在博斯腾湖才明白每个数据背后都连着湖泊的明天、渔民的生计。”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行走的课堂”的育人深意——让学生在与自然对话、与社会连接中,读懂专业的价值与责任。返程时,团队成员把记录数据的笔记本、渔民赠送的渔网标本小心收好,“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李锐说道,团队计划整理实践成果,形成《博斯腾湖渔业资源简报》,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还将通过“云课堂”,向新疆的中学生分享实践故事,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
从上海临港到新疆博斯腾湖,这场跨越千里的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锤炼,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上海海洋大学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专业服务社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水产人”的青春答卷,而这份答卷的核心,正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初心,与“守护碧水清波”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