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全省共遴选推介农业主推技术130项,其中,渔业15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技术吧~
2025年省渔业主推技术
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升稻米品质,具有稳粮增收、生态安全、三产融合、促进共富等多重效应,其中稻-蛙、稻-鳖、“两稻一虾”是近年来模式创新、效益提升较为明显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2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特点,形成了“三池两坝”、人工湿地、“一池一渠”、“岸基一体化”、海水池塘异位及原位、工厂化循环水等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模式与配套技术,可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该技术适宜全省海水、淡水连片养殖池塘、规模化养殖场或工厂化渔业园区。
3
溪流性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溪流性鱼类是当前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中优良品种,也是推进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养殖品种。溪流性鱼类生态养殖依据自然条件,以陆基圆桶、池塘、稻田等为养殖载体,适合省内山区溪流性水源充沛及平原池塘、设施养殖区。
4
深水网箱/浅海围栏养殖技术
深水网箱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浪、抗海流能力,是目前深远海养殖最主要的模式;浅海围栏设施具有较好的抗风浪性能,养殖空间大,养殖环境趋于自然生态等特点,围栏内活动空间大、水交换量多,残饵滞留和病害少、成活率高,同时,天然饵料丰富,可极大节约饲料成本,是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养殖技术。
5
水产养殖智能化管控技术
结合智慧渔业发展现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构建“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养殖场”的发展模式,打造“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码证合一全链追溯系统,实现绿色安全水产品有效供给与优质优价。以数字渔业工厂、未来渔场为重点载体,推进数字化生产和智能化管控。
6
海水多营养层级养殖技术
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虾蟹残饵、粪便肥水,水的肥力催生单细胞藻类,贝类滤食过多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调节水质,为虾蟹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实现生态健康养殖,提高养殖效益。我省常见的海水围塘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品种主要有梭子蟹-日本对虾-文蛤(缢蛏)、青蟹-脊尾白虾-泥蚶+缢蛏等模式,该技术适宜海水围塘养殖。
7
浅海贝藻筏式养殖技术
贝藻筏式养殖是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发展碳汇渔业的方向和重点,藻类能有效吸收消化海水饱含的碳、氮、磷、硫等物质,贝类又能吞食一些小藻,可以发挥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修复能力的作用。具有产量高、海域空间利用率高、管理方便等优点,我省筏式养殖品种以坛紫菜和贻贝为主,养殖海区应处于潮流畅通、受大风浪影响较小的港湾。
8
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技术
以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养殖大黄鱼、海水蟹、大口黑鲈、鳜鱼等海淡水肉食性品种,通过专用饲料开发和投喂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既满足养殖动物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稳定产量,又不影响口感品质,降低幼杂鱼等海洋捕捞物在养殖中直接使用量,减少对海洋资源损耗,降低病害发生和水体污染概率,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9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利用机械、生物、化学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进行集约化养殖,并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符合健康养殖水质要求,再用于养殖的生产方式。大量设备的应用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结合使得养殖可以朝高密度、多茬、自动化进行转型,大幅度提高养殖成功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现阶段适合育苗及养殖后期品质提升,养殖品种包括溪流性鱼类、对虾、加州鲈、鳗鱼等。
10
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
以保护环境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水库、山塘及其他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合理增养花白鲢等食藻鱼类调节水生物结构,防止水生态失衡,进而较好地保护水资源质量的渔业生产技术。融合生态承载力评估,多营养层级生物组合放养等技术,实现大水面生态保护和养殖生产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渔业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和打造富民产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11
“平面流”贝类中间培育技术
由平面养殖水槽、进排水系统及配套池塘等辅助设施组成培育系统,将贝类苗种在平面流水槽中进行中间培育,根据市场需求,培育至一定规格后向市场销售的新型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养殖池塘周边的空余区域,通过施用微生物制剂,定向培藻,将养殖水体在平面流区域循环利用。该技术配套虾蟹贝混养、青蟹单养的多营养层级海水养殖模式,起到饵料培育、养殖用水原位处理等经济和生态功能。
12
陆基帆布池/圆桶养殖技术
利用PP材料、镀锌板帆布制作养殖池,易于搭建,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建成的帆布池中形成的单向涡动水流,模拟自然生长环境,通过集中曝气、斜面集污、旋流分离等方式提高水体溶氧、保持养殖水质,同时不易造成沉积物死角,锅底形设计中间排污的方式有利于及时清除养殖水体中的残饵和粪便。具有养殖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移动性强、捕获简单、生产过程易控等优点。主养品种大口黑鲈、溪流性鱼类、鳜鱼、南美白对虾等。
13
虾类设施大棚养殖技术
设施化温棚养殖利用塑料薄膜的保温作用,可以提前放苗、延迟起捕,延长养殖周期,实现错峰上市,增加养殖茬数,大幅度提高养殖成功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适宜养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及其他相关品种。
14
淡水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以及不同食性的物种间的生存竞争关系,充分利用池塘养殖空间水体,实现共存互利。可降低养殖后期的发病率,提高池塘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已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主要包括虾鳖混养、青虾-河蟹-罗氏沼虾轮/混养、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混养等。
15
鳜鱼苗种驯化和饲料养殖技术
通过饵料鱼等过渡饵料对经过集群训练的鳜鱼苗种驯食,经连续转料驯化使苗种能完全摄食颗粒饲料并开展商品鱼养殖的技术,通过对鳜鱼苗种培育过程中摄食、生长和健康状况的观察,可有效提高苗种驯食成活率和生长率,适用于饲料养殖鳜鱼的规模化生产,节约养殖成本,保护环境,促进鳜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亮相!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