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从突破家鱼人工繁殖到水产种业振兴 科技创新推动淡水渔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发布日期:2023-11-15 15:19    字体大小:【大】【中】【小】

在65年前的今天,钟麟先生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的历史,开创了中国人工养鱼的新纪元。发展至今,淡水渔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淡水渔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6866万吨,水产养殖产量5565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81.1%。淡水渔业,特别是淡水水产养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11月8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珠江所)主办的淡水渔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家鱼人工繁殖成功65周年纪念活动在广州召开,大会以“科技创新推动淡水渔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等11位渔业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入研讨了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技术与模式、水产病害与免疫防控、水产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进展。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之父”钟麟先生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攻破鲢、鳙人工繁殖技术难关,他设计出“生理生态培育法”,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技术体系,从此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的历史。随后,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按照钟麟建立的技术原理,相继突破了鲢、鳙、草鱼、鲮、鳊、鲂、青鱼等人工繁殖关,为我国确立“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解决吃鱼难和渔民增收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2022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3290万吨,占水产养殖总量的59%,其中淡水鱼类养殖产量高达2710.48万吨,同比增长70.21万吨。在品种上,草鱼、鲢、鳙、鲫、鲤、罗非鱼、淡水鲈、鳊魴、青鱼以及黄颡鱼是我国十大淡水养殖鱼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陈金发在致辞中指出,渔业的发展带动了兽药、加工、餐饮、旅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淡水渔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生产方式粗放、科技支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及政策支持不足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又有着强大的机遇和挑战去做强渔业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找准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和拓展市场的空间。”

他指出,在未来的淡水渔业发展当中,从业者要在观念上有调整和变化,思考“我们到底是养好一条鱼,还是要做强一个产业”,在率先突破驾驭人工繁育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水产育种新技术体系,夯实水产种业发展根基。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介绍了具有潜力的五项鱼类精准育种技术,“即基于基因编辑技术路径导入有益基因或移除不利基因、基于性别特异标记技术路径培育单性群体、基于可控原始生殖细胞开关技术路径生产不育子代、基于借腹怀胎技术路径提升育种效率和基于基因组整合及有性生殖重获路径创制基因组重构的合成多倍体”, 目前在金鱼、异育银鲫方面得到了应用。其中,鲫鱼是重要的淡水品种,味道鲜美,但其身上的肌间刺多。为此,桂建芳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找到并敲除了控制鲫鱼生长肌间刺的基因,与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培育出无肌间刺的银鲫,成为精准育种的典范。

在鱼类育种技术方面,陈松林带来了海水方面的消息,他指出,我国海水鱼类育种工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10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首次审定了3个人工培育的海水鱼新品种,到2022年,累计审定的海水鱼新品种达到19个。我国科研人员在海水鱼育种技术上实现诸多重大创新,一些新的分子育种技术,比如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和遗传性别鉴定技术、抗病基因组选择技术、抗病育种基因芯片以及基因组编辑技术等在海水鱼上都实现了突破,但具体的应用还很不平衡,未来仍需要育种工作者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水鱼类繁育和种质创制上的应用,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助推我国海水鱼种业高质量发展,建好蓝色粮仓,更好保障我国食品安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中心研究员戈贤平指出,2022年全国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为2026.1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61.6%,但淡水渔业的发展仍面临新品种选育滞后、病害频发和产业绿色化程度亟待提高等问题。目前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正围绕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7个主要的大宗淡水鱼类品种,紧扣产业布局、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等开展科技创新。

珠江,横贯我国南方的最大河流,水系发达,渔业资源丰富。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广东一直是水产养殖大省,2022年,广东省水产养殖总产量768万吨,其中淡水养殖428万吨。淡水养殖中,鱼类养殖产量387万吨,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176万吨,占鱼类养殖产量的46%,养殖产量最高的五个品种、由高到低的品种分别是草鱼、鳙鱼、鲢鱼、鲫鱼和鲤鱼。

除了主旨报告,当天还有关于鱼类生殖调控基因功能与生殖操作技术研究、草鱼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家鱼人工繁殖开启珠江所遗传育种研究历史、基于水产养殖动物行为的设施系统构建技术、水产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与模式、鳜病毒病全链条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特邀报告,以及相关企业对水产饲料发展的建议以及大口黑鲈种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及“优鲈3号”推广实效的分享。

2023年是珠江所成立的70周年,从建所之初的简陋房屋和简易鱼池,到如今的国家级、流域性、花园式科研院所,珠江所从破解水产养殖业苗种来源难,到解决百姓吃鱼难和吃好鱼,不断攻破渔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至今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9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77项,获得国审新品种12个、新兽药证书1项,授权专利418件,为全面提升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本次纪念活动通过会议的学术交流与探讨,达到了深入研讨淡水渔业先进研究成果、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目的,加强了淡水渔业产学研合作,对于推动渔业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拓展食物来源、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挥了作用。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