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渔业,要加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日期:2019-09-26 15:31    字体大小:【大】【中】【小】

近日,我国东海渔民历经4个半月的休渔期喜迎开渔。自1995年起我国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以来,一直在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力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开辟渔业转型升级之路。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我国沿海渔业确实进入了一个理性发展时期,重产业质量、重生态环境。传统捕捞渔船带冰作业,钢质渔船建上了保温仓;现代化海产品集散、加工与配送基地在沿海城市相继建立,渔获上岸后可以迅速“安家”;海边民宿遍地开花,游艇、海钓已经不再高端化。渔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很多渔民也在这一过程中趟出了事业新路。据农业农村部前不久发布的统计信息,今年1月~7月,我国渔民收入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渔民收入增幅有所收窄,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幅仅提高了0.55个百分点,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降低了0.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渔民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或瓶颈也在制约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渔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依然不小。

目前,我国渔业已经告别过去传统的近海捕捞、单一养殖,捕捞、养殖、加工、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新趋势逐步显现。然而,这种融合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调,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事关现代渔业发展、渔民稳步增收的重要问题。

我国渔业第一产业产值虽然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一半左右,产品供给稳定增加,但优质产品、绿色产品供给不足。反映在市场上,则是高端海产品进口量年年攀升。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走向深远海成为捕捞新趋势。尽管不少地方加大支持力度,淘汰老旧木质渔船,更新建造大马力钢质渔船,大力发展远海渔业,然而很多地方依然面临这样的现状:家庭渔业生产经营为主、渔船设施落后、渔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年轻人不愿加入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深远海捕捞业的发展,影响了渔获产品的质量。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再细化深远海捕捞支持政策,同时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在扶持、引导渔民购买大马力渔船的同时,要做好各项服务,如培训捕捞知识、宣传涉外捕捞法律、适当财政补贴等,以确保远海生产的安全和效率。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方面,则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打造“智慧渔业”。目前,在沿海诸多城市相继推行的海洋牧场,就不失为一种探索:用人工鱼礁给鱼在海底建“房子”,种海藻海草,再配套辅助措施,让鱼有地方安身繁殖。因其生长方式自然,产出的海产品口感、品质更接近天然野生海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渔业相关第二产业海产品加工业则是发展水平不足,竞争能力不强。和很多加工业一样,长期以来,我国海产品加工业依托低成本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得以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然而,加工企业品牌多,小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低技术含量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将被逐步淘汰。目前行业正处于调整阶段,科研创新、精深加工成为发展风向。据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2018年,中国水产加工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数量、水产品加工能力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海产品加工业也是如此。

而要实施科研创新、精深加工,则要扩大技术投资。除了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大多数小企业没有这样的资金支持。对于大多数海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将眼光放回国内市场。一是要改变过分依赖国外加工原材料、订单的现状,寻求与国内第一产业产品对接;二是转向国内消费市场,以满足我国城市餐饮、食品销售连锁商店的爆炸性增长,满足高端海产品节节增长的需求。

目前,我国渔业相关第三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融合度不高、布局分散等问题。以海边民宿为例,在装修设计方面大量复制、模仿甚至堆砌海洋元素,缺乏独特性;在体验服务方面,没能与海上捕鱼、海钓、海产品加工等深度融合;在空间规划上,缺乏整体区域布局、特色错位引导。

第三产业是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极好渠道。渔业第一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可以发展休闲垂钓、观赏鱼、渔家乐、渔事体验、会展、科普等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发展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对于传统渔民来说,最容易转产转业的方向就是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渔业相关第三产业。要鼓励广大渔民创建合作社,实现捆绑经营、抱团发展;引导推动龙头企业与渔民、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同时,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渔业相关第三产业基地,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渔业,只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以国内消费拉动渔业转型升级,带动渔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渔村建设。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