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温州渔业转型带来发展红利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日期:2019-01-04 15:23    字体大小:【大】【中】【小】

日前,在浙江杭州举行的浙江农业博览会短短5天时间里,麂翔牌大黄鱼就谈下了13个意向合同,并签下两个正式供货合同,一家杭州酒店与该品牌签了2019年供货300多万元产值的大黄鱼产品。

常言道,“无鱼不成席”,对于温州来说更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一度毁灭性地捕捞,几乎让野生大黄鱼在东海绝迹。而后在养殖培育、增殖放流等资源恢复帮助下,大黄鱼又重新游上百姓餐桌。特别是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南麂生态大黄鱼代表的“温州味道”演变为“中国味道”而深受好评。

从过度捕捞、粗放养殖到耕海牧渔、精耕细作,大黄鱼的“演化史”,正是温州市在应对渔业资源衰竭、推动渔业绿色发展、三产融合等大背景下,推进渔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鱼缸”养好鱼

从空中俯视,碧蓝的南麂海域犹如一块巨大的蓝丝绒,一枚犹如戒指的圆环镶嵌其上,这些“圈环”就是南麂深水大网箱养殖区,南麂生态大黄鱼就生活在巨环“豪宅”之中。

“深海大网箱最大周长有300米,接近鱼类野生状态,不仅鱼的品质好,对海洋的污染也少。”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孔万荣告诉笔者,传统网箱养殖规格较小,以长3米、宽3米、高3米为主,为了让鱼快点长个,养民会投放大量饲料。但由于网箱内鱼苗尾数多,鱼类活动范围有限,互相挤压造成鱼苗肉质和体型都不太理想。而大量没有被鱼吃掉的饲料沉入海底,对水体产生影响。但在大网箱里,鱼类有很多天然饲料,养民就可以减少鱼饲料的投放,实现双赢。

这几年,随着捕捞量减少以及对海洋资源修复力度不断加大,温州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水养殖、浅海设施养殖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其中深水大网箱养殖,尤其在大黄鱼养殖上取得明显成效。据介绍,温州市通过深海大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每斤最高售价可达300元,是福建等地传统养殖大黄鱼售价的近15倍,以质取胜的温州大黄鱼,去年产值超5亿元。

近年,温州市还探索其他养殖方式,如正在打造和筹划中的智能渔城、养殖工船等。在探索养殖方式的同时,温州市渔业人员还研发出可替代传统冰鲜小杂鱼的配合饲料,减少了饲料沉底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大品牌”提品质

2017年,温州市出台《温州市渔业品质品牌三年提升方案》,其中要求进一步实施品牌渔业发展战略,增加温州水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建立完善渔业标准化体系,积极鼓励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展,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以紫菜、羊栖菜、贝类、大黄鱼等特色水产品为重点,做强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泥蚶之乡、中国羊栖菜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等“名片”,培育温州特色水产品品牌。

“制订农产品质量标准难,对于水产品就更难了。”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坚告诉笔者,就拿大黄鱼来说,从去年到现在,他们广泛收集了各种规格深水网箱中养殖的大黄鱼样本,并对其进行了30多个参数的监测化验。

提高水产品品质,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新形势下渔业转型的重大课题。2007年,瑞安华盛水产品加工厂投资建成国内第一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破题之举。通过海上加工,最大限度保留了水产品的鲜度和口感,出品的丁香鱼、虾皮成品比同类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12月8日,有“浙江紫菜之乡”美誉的洞头霓屿则迎来紫菜现代园开工。现代园以紫菜、羊栖菜等海产品深加工、销售以及文创、工业旅游等多产业发展的产业航母为定位,计划打造洞头的入城景观展示区、全产业链示范区和一二三产融合样板区,此举将有利于增强紫菜产品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产业化组织能力,推进洞头紫菜产业的发展。

“大行动”促转型

从过度捕捞到耕海牧渔、增殖放流,不仅是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更是我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2014年,在浙江省保护“东海鱼仓”大行动中,“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在全省沿海各地开展。作为渔业大市,温州市以“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目标定位,向“三无”渔船及其他各类违法行动宣战,整治“船证不符”捕捞渔船和渔运船,整治禁用渔具,整治海洋环境污染,让渔业资源从根源上得到保护。“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开展5年,全市对违规行为自始至终“零容忍”。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涉渔“三无”船舶318艘,开展船舶修造厂(点)巡查275次,巡查厂(点)354处,现场拆解在建涉渔“三无”船舶13艘,“三无”船舶反弹回潮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市查处内陆渔业违法案件102起,没收违法违规渔具106顶,清理取缔违规网具7626顶。同时,温州市还积极引导渔民减船转产,加力加码拆解捕捞渔船,压减海洋捕捞能力,实现渔民有效转产转业。温州市累计拆解渔船286艘,压减功率33004.25千瓦,提前完成省局下达的年度任务。积极落实渔业油补政策,已发放渔业生产成本补贴1.83亿元。推动休闲渔业发展,加大特色渔村创建,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创建评定标准。近年,温州市还率先在洞头、苍南开展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创建、7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专家考核、2家休闲渔业精品基地通过省级验收,逐步引导渔民转变观念,换种方式“靠海吃海”。

此外,通过持续的增殖放流,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一定修复。不少曾经几乎绝迹的品种,如曼氏无针乌贼、大黄鱼等再度回到大家的视野。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温州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目标是,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20亿尾(只·粒)以上,使温州近海渔场部分重要放流种类的资源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迹。2015年至2017年温州市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约31亿尾(只·粒),为2020年实现绿色可持续目标打下基础。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