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渔机所持续开展技术援疆,助力南疆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11 11:19    字体大小:【大】【中】【小】

近年来,在渔机所技术力量的支持下,位于新疆巴楚红海水库旁的红海鲟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工程、养殖模式及工程改造等技术提升工作,使公司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2018年公司解决扶贫帮扶对象7人,实现利润61.62万元,同时技术及模式辐射周边麦盖提县、莎车县等30多处养殖点,有效带动了周边渔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

(一)深入调研,落实规划,为巴楚渔业描绘发展蓝图

巴楚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渔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补充,其“巴楚烤鱼”远近闻名,但落后的渔业生产制约了其发展。为此,渔机所主动对接当地渔业生产及管理部门,开展技术支撑工作,针对调研发现的“基础设施落后、养殖技术及养殖观念落后、水资源利用不足、养殖方式单一”等现状问题,开展服务。2012年,渔机所第一次在巴楚县开展现代渔业技术推广, 2015年与巴楚县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2016年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巴楚县渔业规划》。规划的制定为巴楚渔业的发展指明了 “生态渔业、苗种渔业、特色渔业及休闲渔业”发展方向,也确定了红海鲟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巴楚核心示范点,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带动整个巴楚县渔业产业提升。

巴楚县渔业现场调研、规划研讨

(二)落实装备及工程建设,提升养殖水平,保障苗种及成鱼供应

巴楚县红海鲟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200亩,其前身是巴楚县水利局红海渔场,隶属巴楚县水利局,承担着当地渔业生产及技术示范的重任。通过渔机所2016年开始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及繁育技术、2017年开始的池塘生态工程技术及2019年的渔业信息化技术植入,共完成1350㎡循环水养殖车间、2000㎡循环水孵化车间、60㎡圆型产卵池车间、300㎡生产辅助房的建设;完成300亩池塘生态工程化改造;2个养殖池塘及2套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数字化检测系统改造,生产条件、设备设施、技术水平等在南疆三地州处于领先水平,实现年生产鲟鱼大规格苗种30万尾,草鱼、鲢鱼、鳙鱼水花达3亿尾,夏花1亿尾,鱼种100吨,高品质成鱼200吨的稳定生产力,效益突出。

在国家正提倡三产融合的背景下,渔机所帮助公司规划休闲渔业示范点建设项目,2019年投入建设,示范点将依托巴楚县红海景区的光环,将养殖产业与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垂钓有机结合起来,项目落成后可以增加20个就业岗位,对有效落实精准扶贫具有积极意义。

养殖池塘生态工程改造

(三)开展技术培训,使渔民成为村振兴实施一线主体

为使渔民更好的掌握新技术,用好新技术,使装备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渔机所通过 “培训-使用-再培训”的方式,对新疆渔民进行技术培训。2015年以来,基于核心示范点的技术,开展现场培训、观摩及专题讲座近10次,培训人员200人次,渔民对新技术及装备使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扶贫问题。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周边养殖户的技术更新,带动了产业区域性发展。

以红海鲟业公司员工阿不都喀迪尔·图拉克为例,今年38岁的他,家里有3个孩子需要照顾,平时打零工补贴家用,收入非常不稳定,家庭年收入仅7000多元。2018年初,通过巴楚县扶贫办的推荐,来到公司工作,现在每月有2500元的稳定收入。与阿不都同样的工人,公司里还有6名,他们都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家庭需要照顾,不会讲普通话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收入非常有限。公司结合技术扶贫并开展技术培训后,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落实了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

渔民技术培训、现场指导

渔机所对巴楚县的装备技术援助,第一阶段以现代养殖模式引入,即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使养殖户接触到最新的水产科技,保障其养殖苗种供应,第二阶段以减量提质为主要目的生态化养殖技术应用,减少用药,提高水产品品质,增加渔民收入,这些工作已基本落实,有效推进了渔业精准扶贫,且形成了较好的产业示范效应。下阶段将围绕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工作中提出的“集成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的要求,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示范、推广和提升工作上下功夫,同时兼顾以绿色生态优质的水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技术支持构建三产融合模式的渔业产业,通过支持发展绿色渔业,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助力新疆长期稳定发展。

南疆扶贫示范点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机所)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